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上海市财政局相关人士日前表示,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切实加大对医疗改革的投入,是“十一五”期间上海财政的重点之一。
大型医疗机构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转而求助于“以药养医”,的确是造成目前医疗体制困境的根本症结之一。 有数据为证:从国家财政投入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公共医疗财政支出占比总财政支出达10%左右的水平相差近10倍,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公民医疗保障程度只能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准的十分之一;从医院获得财政支持力度来看,目前上海市各大非营利性医院总支出的9%左右由政府财政拨付,缺口要依靠药品的批零差价、诊疗费用和医保费用来弥补。
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足已成为目前医疗改革重要障碍。既然国家已经确认新的医疗改革方向中政府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起规范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使90%以上的公民享受到合格的基本医疗保障,那么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也就势在必行。
此外,除了新建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中心以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改革现有的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也同样意义非凡。首先在目前财政拨付不足的情况下,医院收入的60%以上主要来自于药品的批发零售差价,依靠明确的公共财政支出核算和审计,可以准确地提供足额的经费支撑,堵住医院收入的体制黑洞。
其次,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约占医院总支出的三分之一,现有的财政支出难以顾及到医生的工资收入。医生的工资由财政负担也明确了医生的收入水平,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医生通过开药收取回扣的现象不无裨益。
再次,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能是目前解开整个医疗、药品及流通环节死结的密钥。目前的现实是,掌控着药品流通和销售权力的个人从中高药价中获取了最大的收益。鉴于目前83%以上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出去的,医院中控制着药品进出的相关人士要对目前高昂的药价负主要责任。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明晰医院各级工作人员的收入来源和水平,是实现“医药分离”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收入水平得到保障,整个医院改革才能扫除现实的障碍,并逐步规范药品的流通制度。
虽然在旧有的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中,改革才刚刚起步,但是依托地方财政支持兴建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新的“改革实验田”。据报道,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医院2005年10月将该院药房3年的经营权交由与医院无关的医药公司。医药分家试水3个月以来,改革收效甚佳,患者、医院、药店三方受益。由于药价平均降幅可达45%左右,居民买药费用下降;医院日门诊量由原来30人次增加到100人次;药店日销售额由“分家”前的1000元增至近1万元。笔者热切期待这样多方受益的改革制度能够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