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正在日本访问的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表示,印度需要10年才能在人均收入方面赶上中国目前水平。
看来,中印比较确实是当前的国际性“显学”,不仅西方世界喜欢把中印两国翻来覆去比较个没完没了,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年会也把焦点议题定位于中印经济发展。
对于这类比较,我们需认真加以辨别。首先,由于印度在殖民地时代培育出了一个讲英语、思想感情与在国际秩序中处于强势的盎格鲁—萨克逊国家接近的统治精英阶层,他们又大体沿袭了英国人安排的政治体制。所以西方在进行中印比较时,中国方面的任何缺陷都会被成倍放大,无论是在西方排行榜上印度上榜治理良好企业、杰出企业家数目远远多于中国,还是西方人对印度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股市给予更高的评价,都体现了这一点。但事实如何?不用提两国在GDP规模、财政实力、进出口贸易规模、外汇储备等方面的明显差距,单就人均收入而言,印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已明确表示:印度需要10年才能赶上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
其次,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比印度更适合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印度GDP构成中服务业所占比例高于中国,有人据此声称印度经济结构优于中国。但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而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发展水平远超印度,无怪乎奇丹巴拉姆此次声明印度决定大力发展制造业。
无需否认,印度依靠外包而在计算机软件出口方面成效斐然,问题是世界服务贸易规模远远小于货物贸易,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8.8万亿美元,商业服务贸易出口额2.1万亿美元;且服务贸易的13个部门中仅有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两个部门适合发展外包,2003年世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出口额分别不过750亿美元、4200亿美元,对出口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必定有限。事实上,2003—2004财年印度软件业雇佣人数仅56.8万人。何况印度狭小的国内市场导致其软件业高度出口导向,95%的从业人员面向出口市场,这种结构决定了印度软件业很难摆脱“依附”地位。
即使在引进外资方面,尽管目前印度在科尔尼(AT Kearney)管理咨询公司编制的全球投资者信心排行榜上提升很快,但印度排名的跃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科尔尼排行榜上其它领先国家如中国、英国、美国市场开放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存在大批现行进入者,新进入者主要需要依靠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取胜。相反,印度市场开放不久,各种资质的投资者们当然要争先恐后进入了。问题是进入之后,还需竞争淘汰,谁去谁留恐怕还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印两国引进外资对其内需扩张、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大不相同。中国的引进外资工作虽然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就总体而言在全世界还是比较成功。中国引进的外资集中于制造业,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对中国国内经济拉动作用较强,也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印度引进的外资过多集中于外向型软件业务,对印度国内经济拉动作用较弱,其虚弱的制造业也不足以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足够坚实的基础,其现代服务业难以摆脱对海外市场和海外资本的依附地位。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