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大的券商——三星证券与中信证券成立合资公司项目遇阻搁置,双方约定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牵手之礼”
□ 本报记者 焦强
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在中国播出后,“韩流”的影响力似乎随之达到了顶点。 但韩国证券业显然没有韩剧那般好运,他们在进军中国证券市场的征途中一波三折。
《财经时报》近日获悉,韩国最大的券商——三星证券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30,简称G中信)成立合资公司项目遇阻搁浅,双方约定继续保持“恋爱关系”,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婚礼”。
三星证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崔泳镐日前向《财经时报》证实,他们与G中信成立合资证券公司的项目,从目前看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有待继续观察。
他透露,双方已签订一个框架性合作协议,今后将在投资银行、经纪业务和研究等领域进行合作。
三星望眼欲穿
三星证券是韩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在本国证券行业长期处于领军位置,并连续多年被国际财经媒体评为韩国最佳证券公司。
尽管其在国内老大的地位无人撼动,但与国际大券商、投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国内市场份额趋于饱和,所以,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三星证券一直期望出海拓展业务,目前它已设立3家海外分公司,并于2002年11月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
《财经时报》获悉,三星证券今后的主营方向将从传统的经纪业务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转变,其目标是把自己打造成为亚洲最好的投资银行。中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增长最为强劲的新兴市场之一,与韩国经济往来频繁,自然是三星证券的不二选择。
三星证券的业务优势在于互联网交易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它是韩国资产管理公司(相当于中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承销商。
在三星证券看来,他们希望把在韩国市场占60%以上份额的网上证券交易的经验和技术带进中国市场,并在双向并购、上市和资产证券化方面拓展业务。
但这一切需要一个操作平台方可实施。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以何种方式进军中国市场,是三星证券的当务之急。目前,三星证券尚不是中国的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
人大牵线搭桥
由于以前有过一些业务咨询往来,2005年初,三星证券找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委托该所就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将视为三星证券高层做出战略抉择的重要依据。
3月22日,双方正式签署战略研究合作协议。
当日下午,韩国三星证券董事长兼总裁裴昊元一行6人前往上海与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会面。双方就跨国融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转让、为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证券研究等五大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并表示将责成具体部门推进上述合作。
有趣的是,三星证券入乡随俗,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锡军教授告诉《财经时报》,于去年7月中旬完成的研究报告显示,三星证券要实现成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采取选择一家经营稳健、规模适中的中资证券公司成立合资证券公司的方式,将是最佳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作为独立调查机构,当时向三星证券推荐的券商有G中信和招商证券。
“至于他们最终到底选择与谁合资,他们自己会做出正确、理智的判断。据说他们与G中信接触比较频繁,而且谈得很融洽。”
中信意图
G中信是中国排名第4的证券公司。依靠雄厚的背景(中信集团)和稳健的经营,G中信在长达4年之久的熊市中屹立不倒,并借机大肆扩张,有成为中国证券业的旗舰之势。
2005年,G中信一直寻求收购国内证券公司,9月出资7.96亿元人民币收购浙江金通证券,并以16.2亿元参股筹建中信建投证券。
该公司一位人士透露,G中信十分欣赏三星证券的优势业务。随着公司的进一步扩张,网上交易和资产证券化以及海外业务都需要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星证券是个理想的合作伙伴。
“我们并不怕合资引入竞争,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2005年10月,G中信董事长王东明曾公开表示,在条件合适、机会对等的前提下,未来可考虑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或以多种方式与国际巨头开展合作。
12月6日,王东明应邀前往汉城与裴昊元就合作事宜会晤。韩国各大媒体曾就此在显著位置进行报道。
棒打鸳鸯
就在事情发展到紧要关头之际,中国证监会突然叫停了所有外资参股本土券商的业务,三星证券与G中信的合资项目随之嘎然。
12月29日的外电报道称,三星证券发言人Kim Jin-Ho矢口否认他们同G中信签署建立合资企业或发生任何股权交易。
G中信证券事务办公室人士同样表示,并未与三星证券签署任何有关合资方面的协议,“只是在某些领域合作而已,这种合作也并不局限于三星一家”。
三星证券有关人士私下透露称,合资事宜现在确实已无明确的时间表,“时机和成本对双方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张宇(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