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营者》)
中国入世四年变局 回望光阴的改变
2005年12月13日,香港会展中心,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此开幕。
149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方,100小时不停歇的马拉松谈判。 这是一次被给予希望的盛会。这也是中国首次参与贸易规则制定的盛会。
在大会的各类高官会、双边会谈中,中国代表团的各路人马不断阐述着我国的观点,不停地在各会场之间穿梭。
中国在此次会议中表面低调,但中方自始至终担当着桥梁角色,在各种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得到广泛好评。不管对方是富是穷,中方都表现得不卑不亢,清晰地传递着在多哈回合中的立场。
中国在WTO规则制定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在所有重大议题上,中国都发表了看法,尽管矛盾和争执始终弥漫于会场,但在会议最后一秒钟各方达成共识:与会各方承诺在2013年之前逐步取消农业补贴,并制定一套多少掺了些水份的一揽子特殊贸易协定,以帮助最贫穷的32个国家更好地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
虽然更多更远的目标未摆上谈判桌,虽然这次会议还留有缺憾,但对所有WTO成员国来说仍旧要继续面对纷繁的贸易规则博弈,中国也不例外。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过去却可以真切触摸。
在此次会议上WTO美方代表高度评价了中国入世4年的表现。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最近发表的文章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近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生产大国。
事实上,WTO的确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中国商业环境和众多企业的进化轨迹。
到2005年12月11日,中国企业在WTO规则下已走过4个春秋。
在加入WTO4年来,即便是一向对中国苛刻的西方舆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履行WTO承诺方面还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为了与WTO的规则接轨,中国已经修改了2000多项法律法规,并废除了800多项法规。中国进口关税的平均税率已经从2001年初的15.3%降到了今年的9.4%。在此期间,电脑和电信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已经从13.3%降低为零。而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国的开放步伐甚至比向WTO承诺的开放时间有所提前。
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1-10月份的外贸总额达到1148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2005年,中国也在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比如,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的年度审查。
事实说明,4年的时间,中国已从WTO的新成员逐渐融入到世贸大家庭,中国作为WTO的完全成员已顺利走过后过渡期的第一年。
喜忧参半的过往
《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曼在其最新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针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毫不讳言地指出,自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就开始享受到一个“铲平”的世界竞技场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入世后开始跑得更快。
事实上,中国在WTO跑道上奔跑4年也历经曲折。4年的光阴,从喧嚣到平静,从平静到纠葛。
4年的光阴,中国在各种磨合和冲撞中一路走来,同时也经历了与狼共舞的种种阵痛和变革。
过去的4年,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WTO所带来的新的规则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以及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
2005年是后过渡期的第一年,如果说前过渡期只是开了一扇门,一扇窗,那么到2005年,后过渡期则意味着拆掉了整堵围墙。
如果说入世第一年,大家关注的是中国加入世贸后面临的冲击问题,第二年和第三年关注的是中国的承诺兑现情况,那么到2005年,则是中国进入后过渡期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真刀真枪”面对WTO挑战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开放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竞争、摩擦、争端最多的一年。如果要评选过去一年来中国变化最大,争夺最激烈的行业,零售、纺织、汽车无可争辩地可以坐到前面的位置。
2005年WTO商业开放元年,是中国商业进程的拐点,一系列的市场准入门槛被放低。
这一年里,跨国商业企业纷纷加快了对内地渠道的渗透,这一年里,战火纷飞。
以大卖场为主要业态的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扩张表现来势汹汹。截至今年10月底,外商在中国设立的商业企业已累计达868家,开设店铺总数达到5127家,投资额高达67亿美元。
这样的局面给本土企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法国媒体曾有过这样的报道:“谁控制零售业,谁就控制经济,谁就拥有法国。”此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在法国以及很多法国之外的国家,零售业的极端重要性确已成为一种共识。
和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零售巨头相比,中国零售企业都是“未成年”。直到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国内零售企业对这种严峻态势估计不足,更无应对之举,实在令人堪忧。
2005年,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的节奏也在加快,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中国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比入世前增加了24家;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比入世前增加了43家。
几百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进行了改制。然而,目前银行体制改革中两大问题仍然是进展缓慢: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及信用文化建立问题,二是国内银行运作的商业化市场化问题。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研究员刘煜辉认为,实质性地推进银行改革需要突破现有的注资与股份制改革的思维,否则改革依然是“物理变化”,永远成不了“化学变化”。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汽车行业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从年初配额取消,到4月《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10月落地完税政策的执行。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汽车行业的发展。
入世前业界曾普遍担心,一旦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将遭受到进口车的严重冲击,然而,4年后,国内汽车产业并没有被冲垮,而是于磨练中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民族汽车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入世四年来,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已是‘小荷已露尖尖角’”。有专家表示,目前奇瑞、吉利等厂商已跻身于轿车销量前十名,国内汽车的自主品牌虽然成长速度较慢,整体实力还比较稚嫩,但其成长壮大非常值得期待。
繁荣背后的喧嚣
2005年是充满争端、纠葛的一年。WTO倡导自由贸易,然而,中国企业并没有享受到理想中的温暖。现实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自由贸易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贸易保护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在过去的2005年里,反倾销、贸易壁垒弥漫在中国商界。
中国WTO研究会编写的《2004-2005中国WTO报告》统计,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最终裁定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比率大大高于WTO成员的平均水平:中国70.47%。WTO全部成员为61.77%。从涉案9.6亿美元的美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到涉案金额1.8亿美元的印度对中国丝绸反倾销调查;从欧委会化纤布(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到土尔其外贸署对原产于中国的拉链做出反倾销终裁……2005年有太多的行业遭遇了反倾销大棒。
遭遇反倾销大棒
这是2005年岁末,再过4天就是圣诞节,欧盟对华鞋类反倾销案正进入关键阶段。
浙江赛纳集团两个副总登上飞往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飞机,他们将在这里举行的听证会上为中国鞋“辩白”。
这不是中国鞋商第一次飞往布鲁塞尔。2005年7月,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就曾带领中国鞋企业组成的“抗辩团”,飞往布鲁塞尔据理抗辩。预计欧盟在2006年2月份将对中国鞋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欧盟可能征收30%以上的反倾销税。
果真如此,利润不足10%的中国鞋企业家面临致命的打击。中国1400余家制鞋企业一部分将关闭,5多万人面临下岗的命运。
不止是中国的鞋业,纺织品也是围追堵截的重灾区。
最统计,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3件中国造的衣服。
机会多的地方亦是危机多的地方。2005年,一场关系到中国纺织业1900万产业工人的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成为了中国入世以来最大的一宗贸易争端。
2005年4月4日,美国商务部便已经宣布自行启动对中国三类纺织品的特保程序。这些远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发起的贸易纠纷,以最快的速度让珠三角众多的纺织业生产线停产,广交会客商不敢对纺织品下单,特保成了变相的配额制。
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中美双方于11月8日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就此尘埃落定。但专家们对明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普遍感到不容乐观。
“技术壁垒”大考
2005年7月份,在佛山一个叫做“ROHS”的词已经成为包括科龙、志高等在内的空调企业的重要词语。“ROSH”就是欧盟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它将在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据这个法令,进口欧盟的电器将不能含有六种有毒物质,这些空调厂商必须重新设计生产电机产品,比如将过去大量的再生铜等金属原料更换为纯金属。
受此影响,广东省今年在电扇、微波炉、录放像机等在内一系列主要机电产品的对欧盟出口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其中更以空调产品为巨,仅分别出口7万台和3万台,降幅高达79.5%和80.2%。
专家指出,这一事件让中国企业明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技术壁垒。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产品将更多地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农产品、水产品、电子电器、化工品等诸多行业产品遭遇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壁垒。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制造成本增加、产业出现断层、产业凋敝等产业损伤现象出现。这一现象与企业在相关环保问题上的缺陷有着莫大的关系。
出路与思路
在诸多贸易摩擦中我们发现,所谓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并没有受到欢迎,这种中国变相补贴世界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欢迎。在一些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开始有了抵制心理。因为中国的产品大量挤占了本土企业的市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伯生认为,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
如何实现竞争优势向高层次的品牌、技术等方面转移,才是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其实,从西班牙的“烧鞋”等一系列中国商人在海外遭遇的排外事件中,人们都能感觉到来自那些自由世界民间的敌意。欧盟和美国的种种设限,也让中国人直接感受到了来自这些国家政府的某种敌意。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再不能补贴全球了。我们的生产和出口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解决。
在大量的出口,在表面的繁荣背后,中国入世4年,其外贸依存度也逐年提升: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正式入世的第一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为44%;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9.6%;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77.5%;而今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进一步提升到80%。透过数字我们看到危险的苗头已经出现:这4年,中国年贸易总量从5000亿美元跃升至2005年的预计数14000亿美元。可同时,入世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单位利润却在一路下泄。以化纤印染布为例,每米出口毛利润已由4年前的0.11元下泄为0.03元。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
在矛盾和纠纷的背后,中国企业也要反思,如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为持久的经济活力。金伯生说:“中国出口效益再不提高,可能存在出口‘贫困化增长’的风险。”中国有13亿消费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如果一味地盯着海外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市场,将是一大悲哀。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形成内向型经济主导的格局。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加入WTO4周年之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商业竞争从来不会给参与者慢慢长大的时间。4年的WTO历程,我们已经被迫“早熟”了。在即将到来的第五个年头,我们认为,除了“身体”的成熟,我们的“心智”也会更成熟。换句话说,我们会更聪明、更智慧。
4年的时间,我们不再只是规则的破坏者、价格规则颠覆者、市场格局打破者,我们饱尝胜果,也深受其害。在历经敌视、误解,甚至抵制之后,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双赢”、“多赢”、“和谐”的商业思维。
最后的过渡,考验中国企业
十年前,连乡下卖鸡蛋的小贩都知道中国要加入WTO了,到时候外国货进来老百姓买东西就更便宜了。可是当时间进入到2006年,已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年,中国人不痛不痒了,“入世”的概念正在从公众的视野中渐渐淡去,甚至不久前在韩国农民的抗议声中开得热闹非凡的香港会议也没有在国内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然而,也正是这次香港世贸部长级会议让有识之士再次看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既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洪水猛兽,也绝不再是遥远的外国的事了。
经过四年依承诺、有步骤地开放,中国各领域的开放已经在世贸安排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运行,暂时还没有到位的正在按着时间表小步快跑争取就位。2006年是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它意味着中国市场完全开放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
最后的过渡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五个年头。根据当年的承诺,中国的汽车、金融、农业、电信他诸多行业都将集中迎来大幅度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此间经济学家认为,更大的开放度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预料,不论是在能源、制造行业,还是在金融服务业,外资都显著加大了进入的力度,为明年的市场开放作最后布局。2006年的市场竞争将因WTO因素而更为激烈。
对于企业界来说,2006年的WTO因素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市场开放和关税减让。
市场开放表现为放开市场准入或者准入程度加大。按照入世承诺,中国已经在海上运输、仓储、特许经营、贸易权、商业服务业、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资产管理、专业服务、企业服务、音像、建筑业、旅游业、教育等领域,实现了WTO承诺下的开放。
“今后5至10年内,入世对农业、金融业和汽车业等行业的冲击将持续显现出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在2006年内,我国必须开放银行业、流通领域等领域,而电信业、交通、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完全开放,底限是2007年12月11日。在关税减让方面,汽车及部件的关税到2006年7月1日分别降至25%和10%;部分化工品的关税减让到2008年结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认为,从行业上看,服务贸易、保险、金融、零售等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小零售业者会受到冲击。从区域上看,西部地区由于这些年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整,受到的冲击无疑也是较大的。
服务业的严冬
在多年“与狼共舞”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本土制造业不同,本土各服务贸易领域企业刚刚尝到竞争的滋味。这种竞争并不如想象般惨烈。在不断开放的进程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是小冲突有、大威胁无。这种对局与国内企业先天的本地化优势有关,与国内企业在竞争面前的改革有关,更与外资企业目前的市场战略有关。
张燕生直言:“丧失不了的‘本地化’优势,未让中国众多行业在面对国际巨头时全面败退。但不能否认的是,竞争力差距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的。”不过,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都认为,目前的状况并不代表负面冲击将会就此为止。之前逐步开放所积蓄的能量,正随着服务贸易开放限制的取消而全面释放。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政府将逐步地开放服务性市场,例如,2006年我国将开始放开其中比较大的一块——保安市场。国内本土保安即将面临外来洋保安的强势竞争,同时,保安公司即将进行体制改革。
有关负责人以枪支使用为例说,中国对枪支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根据枪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只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和有关组织才能配备枪,比如说防暴枪。就算国外保安企业进入中国的保安市场,但是带枪武装押运方面是要受到一些限制的。目前,有一些国外的保安企业在中国主要是做一些保安咨询、保安技术防范产品的推销。所以本土的保安公司还不会算是日子最不好过的。
物流业将是受冲击最重的一个。2005年12月11日物流业全面向外资开放;邮递服务和货运代理在2005年底后允许外资全资拥有子公司,可以涉及国内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邮递服务;铁路运输也将在2007年之后允许外资拥有全资子公司。中国的物流业全面向外资开放虽然短时期内不会出现本土与外资物流企业的正面交恶,但从长远而看,跨国物流企业会带来更加物美价廉的服务,传统的物流方式将会逐渐遭到摒弃,因此传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空间会非常有限。
电信服务业是一个中外企业都关注的行业。中国曾经承诺:入世5年内,取消对外资参与移动和数据业务的地域限制;6年内取消外资参与固定电话国内/国际业务的地域限制。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所所长陈金桥明确向记者表示,《电信法》2006年一定会出台。这一消息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业界等待了几十年的法规出炉,更是对我国电信法制环境建设的完善。“有了法律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外资巨头进入基础电信市场的疑虑。”另一方面,2006年中国3G牌照的发放将会尘埃落定,电信业重组也将完成,这也成为推动国外电信巨头进入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重要因素。
旅游业则好得多,我国承诺: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取消对合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虽然仍没有对外资和合资公司开放,但越来越多的分支机构前来国内“打前站”。很多时候,他们在国内充当的是游线批发商的角色,合作开发各种名目的出境游。
中国公民的出境游将是2006年旅游市场的最大热点,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将在2006年向中国公民开放。不但这样,外资旅游巨头将进一步锁定中国市场,市场潜在的竞争将更加明显,同时,中资公司的重组、改革方案将相继落下帷幕,中外资旅游机构的大战一触即发。另外,外资、民资参与上海酒店投资和建设会更加白热化,一些顶级的世界酒店管理品牌可能也会趁最后的机会前来安营扎寨。
汽车业开向哪里?
众所周知,到2006年,国家政策不再扶持汽车业。
目前,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厂商已大部分落地中国,伴随着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快速提升,也使中国汽车生产的本土化率在近年实现“飞跃”。而指望着花更少的钱买部高档车享受奢侈生活的消费群体,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中国的汽车业现在看起来是欣欣向荣品牌众多,各大厂家为了抢到天下,在费尽心思全国布网,大力寻找合资伴侣。它的目的就是想把自己变成强大的产业增值的价值链,把自己做强做大,使之徐徐上升。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的汽车业要明确自己的品牌,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品牌建设很重要。
不仅是产品企业文化、声誉、形象也很重要。
这将是决定未来几年、十几年中国汽车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金融业剪断脐带
环境优雅的单间,布置得更像个小型会客室,墙上挂着梵高的画作,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这不是坐客什么沙龙,而是荷兰银行在中国分行的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中心贵宾室。在这里,客户们一边品着咖啡和香茶,一边享受着荷兰银行资深客户经理提供的一对一式专享服务。
2005年11月28日,荷兰银行北京东方广场支行在东方广场C1座10层隆重开业,这是继2003年荷兰银行上海浦西支行落户中国以来,其在华开设的第四家经营梵高贵宾理财业务的支行。荷兰银行梵高贵宾理财业务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财务解决方案,并为每位客户指派专职的理财顾问,以保证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中国金融界的观察家认为,北京东方广场支行开业,将进一步巩固荷兰银行的消费及商业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充分表明了荷兰银行继续拓展在华市场的实力和信心。
同一时间,记者在东方广场一层中国银行的营业网点看到,储户还在拿号排队等待办理业务,不但手续繁琐,柜台里坐着的服务人员还摆着一张冰冷面孔。
“等外资银行进来,我立马转存,”这是不少对国内银行心存不满的人心里的盼头。2006年12月之后,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在中国的任何城市向中国的任何老百姓经营人民币业务,为他们存款,贷款,为他们理财,成为中国居民享受银行服务的又一新选择。对于新兴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个挑战充满了强烈的刺激。
对许多顾客来说,在外资银行办理个人外汇业务不仅可以享受到贵宾般的礼遇,其高质量的理财服务也是对资金升值的保障。
这也正是外资银行最有希望打败中国银行的竞争力之一。
聪明的不止是荷兰银行一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年来,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不断放松和适应能力的增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抢滩”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市场影响日益扩大。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华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比入世前增加了24家;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比入世前增加了43家。截至2005年10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845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其中外汇贷款额占中国外汇贷款总额的20%。
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形势无疑是不容乐观的。穆迪在最新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有银行状况的改观目前仍然主要是政府动用资源支持的结果,与其自身努力关系不大。金融业的开放相比之下不尽人意。中国的银行在金融零售即柜台服务、网络和本地化上占优势。为应对更加开放环境下的市场挑战,金融业应在资本充足率、服务和金融创新工具等方面强化自身竞争力。
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驻上海的合伙人冯大卫认为,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来看,未来所有的增长和盈利机会都将来自零售银行、小型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然而,由于中国的银行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企业贷款,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款之间显著的利差,在零售银行领域的经验远远赶不上外资机构,这给外资银行带来了发展的好机会。
目前外资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产品非常丰富,既包括了传统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账户管理业务,也有金融衍生产品、个人理财顾问、QFII托管、现金管理等业务。
当然,中资银行也在加紧动作,2005年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相继在香港上市,工商银行也已经股改完成正式挂牌,国有银行的上市步伐正在快速前行。上海银监局局长王华庆日前对记者透露,在零售金融业务即将与外资展开的贴身竞争中,目前中资银行已经形成了三大应对策略,一是各银行分行都已获得总行大幅授权,成立零售事业部或个人金融服务部,积极推进向零售业务转型,这一点在2005年表现尤其突出;二是零售银行的展业模式,形成了多渠道,从柜面,发展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并纷纷推出面向中高端客户的VIP服务;三是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向外资金融机构吸收新经验,推动业务创新,并适应新技术要求,对员工展开重新培训,为未来银行业务大幅度调整做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2006年全面开放对中资银行的压力将在2-3年后加剧。由于在对公业务方面中国银行业在利率的定价、资产负债管理,尤其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后,尚不具备相当能力,因此对公业务边缘化的形势可能十分严峻。
WTO:夕阳在香港继续下沉
与2年前比,经过三思的韩国农民进步了。他们学会了在香港有组织地闹事和伤害别人。
据《朝鲜日报》报道:在香港带头进行反世贸组织(WTO)部长级会议的韩国远征示威队600多名成员被香港警方拘捕。因为他们向警察挥动铁棍和木棒,还试图推翻警方车辆。在示威过程中,包括17名警察在内,共有84人受伤。
韩国远征示威队把世界之窗、中国之窗——香港城市中心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地方。对此韩国媒体自己也埋怨道:“在家漏的瓢到外面也会漏。”他们打碎了让世界了解韩国农民的紧迫处境并争取理解的梦想。
2003年韩国农民还只是鲁莽的游勇。当时为了阻止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WTO部长会议通过取消农产品补贴,一名韩国农民,当众将一利刃插入胸膛。
然而,成绩毕竟是与付出的血汗成正比的。伤害别人显然不如自杀效果惊人。所以坎昆会议失败了,而香港会议没有失败。
没有失败,没人自杀是这次香港会议的最大成功。这或许是149个成员国在为WTO新任总干事拉米的捧场,或许是挽救已延续了50多年的世界贸易组织于危难。而关于其他实质内容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香港会议的尴尬
两次部长级会议过程中,韩国农民的执着冲动多少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其实也不奇怪,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要抢他的饭碗,他当然怒了。从2001年起的多哈回合谈判重点是削减和取消农产品补贴、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被削减的目标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25国和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对其农业提供巨额补贴,对国际农产品贸易造成严重扭曲,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巨大伤害,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并能更多地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参加香港会议的一位南非代表抱怨:“在日本一头奶牛每天享受7美元的补贴,这大大地超过了一个住在非洲的人的待遇。”显然,经过政府补贴的日本牛奶会比非洲牛奶更有竞争力。如果坎昆和香港会议谈判成功,结果必然是美、欧、日、韩农民大量失业。
因此,尽管下调农产品关税和补贴是香港部长会议作为多哈回合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各方未能就相互间的利害关系消除分歧,结果不难想像。
为了防止2003年9月墨西哥坎昆部长级会议谈判破裂的历史重演,WTO总干事拉米降低了此次会议上需达成的目标,转而重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对立较少的领域达成一致,如援助不发达国家(LDC),力争使有停滞不前倾向的谈判重新加快进程。
最终,与会的世界上149个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共计6000多人,最终达成的一个重要的妥协——欧盟将于2013年全面取消倍受争议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原本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重要农产品出口国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在谈判结束后3至5年内取消出口补贴,因为出口补贴是对农产品贸易最大的扭曲因素。但欧盟要求把农产品问题与其他领域发生变化挂钩,否则反团)提出方案,要求发达国家关税平均削减54%,发展中国家削减水平为发达国家的2/3,同时特殊产品(Special Products)享有更大的灵活性。
在非农产品领域,尽管在东京回合后已经形成了公式化计算。但现在在用什么公式上又出现了分歧。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两个系数之间差距应尽量小(如发达国家为10,发展中国家为15);以中国、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主张两个系数之间差距应足够大(如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30);巴西、印度等国家则主张用ABI公式,该公式将成员现有平均关税水平因素考虑进去,给发展中国家更大的灵活性。
更为可怕的是,在香港会议上,我们听到穷国的霸气。“我们希望清楚地表明,如果我们的利益不能全部得到考虑的话,我们将遗憾地不加入任何协议。如果我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香港这次会议上将达不成任何协议。”毛里求斯的农业部长布雷尔说。
按规定,世贸组织WTO在进行决策时,主要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即作为一个在全体赞同的基础上运作的组织,任何成员国的否决都可能推翻有关协议。在无法协商一致时才通过投票表决。在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表决时,每一成员拥有一票。
穷国的拥权自重,导致了一个恶性倾向出现。如果会议产生不了值得否决的协议,他们的权利,也就没用了。所以,我们也确实看到,香港会议没有产生值得否决的协议。
WTO沦为“空谈”
原本的“富人俱乐部”在滑向多数穷人暴政的“野蛮论坛”。显示出,WTO仍是继续被边缘化。
如果仅就香港会议上的表现来说明,WTO正在日渐边缘化多少有些片面。但如果从各贸易大国的近年的表现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包括美国、欧盟、中国这三个世界最大的贸易体都对WTO热情不高。
作为占全球贸易额最大成员方的美国,已经从ITO(国际贸易组织)和WTO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变得对多边自由贸易不那么感兴趣了。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高度重视双边贸易和区域合作,利图重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门罗主义。在这期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重要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8月小布什获得了“贸易促进权”以来,乔治•布什政府在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以WTO为代表)的同时,双边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不断加速。美国选择了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进入了它的一体化自由贸易框架: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以及非洲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或者对美国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意义,或者与美国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意义。事实上,美国也已经在实际行动中,把区域和双边贸易自由化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次优选择”,美国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次优选择来给多边贸易的谈判对手制造压力。而且这种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得美国国内那些一直以来抱怨WTO对美国立法干预过多的政治力量提供了解决方案。
2005年年初,一份美国应退出WTO的提案上交到了国会。尽管未能在众议院通过,但是美国国内对于WTO的怀疑并未终止。
欧盟尽管从未提出过退出,但欧盟本身已演变成WTO的竞争对手的身份。从最初的6个国家,发展到现如今的25国,欧盟仍是野心勃勃。现在,欧盟东扩步伐仍在加快。25个国家统一市场,统一关税,统一货币,统一央行,劳动力自由流动。这些一体化的表现,在一个国家内如中国绝难实现。因此,尽管统一的宪法受挫,但欧共同体的现状已让,历史和世界震惊。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就是WTO香港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比他更隆重区域联盟——东亚峰会也同时召开。部长级会议是WTO的最高决策机构,由WTO的成员组成,每两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部长级会议全权履行WTO的职能,出席的成员是各国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而东亚峰会的出席者均是各国总理、首相。
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入东亚同盟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东亚峰会上热情高涨。这个所谓东亚同盟就是原先的东南亚10国组成的东盟,90年代以前,默默无闻,几乎可以被外界忽略不计。近年,扩张迅猛,先是中国加入,变成了10+1,后来,日、韩又加入变成了10+3,现在又扩张为10+6,今后还要10+N……
前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不久前感叹:中国人对WTO越来越不关心了!他说,中国人过去对加入WTO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但现在他们不再关心WTO在谈什么内容了。龙永图认为,中国的贸易重点现在还在区域贸易和双边贸易上,WTO主张的多边贸易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显然,现在,中国热心的事是自由贸易区而不是多边谈判的WTO。
2005年年初,受前任总干事素帕猜的委托,包括有“GATT之父”之称的美国法学家杰克逊在内的八位全球最杰出的国际贸易法律和经济专家,在一份总结WTO十年得失的报告中明确表示:WTO正在对发展中国家失去吸引力。为了挽回WTO的信誉,报告敦促富国尽快做出让步。根据WTO的这份《报告》预测,到2007年,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将达到300个。而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泛滥也使得WTO的“最惠国待遇”变成了“最低优惠国待遇”,这些协定的生效不仅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对于多边谈判的兴趣减弱,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性,因为许多类似协议中的内容和规则正是WTO所竭力避免的。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现在WTO成员国149个,参加香港会议的人数达6000人。WTO谈判中的复杂技术和法律问题一直被外界称为"WTO是少数人的科学",它根本不适合在短暂的会期上由来自147个成员方来讨论。博弈太难可想而知。
强国失望,弱国也失望,WTO不可能依靠“国际道德”来维持。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