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机已在深圳顺利下线,该技术每年可带来数十亿美元商机
【本报讯】一项连美国著名制冷专家马拉克博士都认为“很难再降低成本了”的变型斯特林制冷机技术,被深圳82岁退休专家李富国率领的科研团队所攻克。 记者近日从深圳市斯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改型、生产,并拥有四项自主创新成果的首台低成本斯特林普温制冷样机——CT-1D顺利下线。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评审后认为,该公司研发的斯特林制冷系统是在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冷技术,可以在零下253度到零度之间的范围内制冷,能为各种低温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专家认为,此新型制冷技术,在环保、节能领域具有创新性突破,在国际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据介绍,世界上目前的制冷技术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我们常见的采用氟里昂为工质的蒸发压缩兰金循环技术;另一种采用空气勃莱登循环,飞机空调系统采用的几乎都是这种技术;再一种就是以斯特林循环为基础的变型斯特林制冷技术。然而长期以来,此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零下40度到253度的深度制冷,美国著名制冷专家马拉克的突破性贡献是在世界上首次将这项全新的制冷技术拓展到零上40度的普温制冷领域。然而,马拉克未能克服的一个难题是以此技术制造普温制冷设备的成本问题。成本太高,成了这个全球公认的环保、节能型技术难以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深圳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使得我们能解决外国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李富国曾是深圳中航集团首任总经理,他退休后接过马拉克未能攻克的斯特林制冷机低成本课题,开始了长达11年的科研创新历程。国家相关部委、深圳市科技局、深圳中航对这一创新型项目大力支持,市科技局无偿提供15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他们抢占世界斯特林制冷技术高地。李富国历经艰辛研制成功的CT-1D样机,成本比马拉克研发的M-12样机降低一半,为斯特林制冷技术的商品化铺平了道路。
据介绍,由于该技术既不破坏臭氧层又无温室效应,非常环保,被认为是未来氟里昂制冷的理想替代技术,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紧研发当中。我国如果能率先采用此技术替代有氟制冷,根据《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国际公约,仅节省的温室排放国际指标一项每年就可为我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商机。此技术如能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对我国制冷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刘洪恩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