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显示,时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孙鹤龄控制的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一度成为融资“中转站”,其女儿孙进新在亏空学会旗下的聚沙公司之后失踪
“我们刚跟检察部门进行了一次沟通,近期可能对孙鹤龄案采取进一步措施。 ”1月9日,农业部监察局一位官员告诉《新京报》记者。
2005年8月26日,农业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孙鹤龄违纪问题的通报》([2005] 54号)称,时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孙鹤龄,1996年6月在帮助蓝田股份成功上市后,为女儿、妻妹购买了10万股蓝田股份内部职工股,1999年6月抛售时共获利4886925.91元。
《通报》称,“经农业部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批准,给予孙鹤龄开除党籍处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同年9月27日,本报发表题为《四名司局官员出演“蓝田神话”始末》的报道,披露了此案由来。此后三个多月间,记者通过中国银监会纪委两位官员获知,有关方面正在收集银行界高管与“蓝田股份造假案”之间的犯罪证据。
与此同时,中纪委有关部门对涉及孙鹤龄案的“一金两会”(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和中国农村应用计算学会)资金问题实施了第二次核查,上一次早在2000年,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曾为此出具核查报告。
“这也是孙案至今未移交检察部门的原因之一。”
农业部监察局上述官员解释说。
孙鹤龄与“一金两会”
在农业系统,孙鹤龄一直以“财务专家”著称,横跨“农业”、“财务”两个领域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大特点。
孙鹤龄得以掌管“一金两会”,有一段必须说明的历史。
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原本归口农业部合作经济指导司管理,拥有内部刊物《中国农业会计》。
1993年7月,时年54岁的孙鹤龄调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履任不久,即提出了“一报一刊”设想。
在农业系统,孙鹤龄一直以“财务专家”著称。这位安徽宿县籍人士,40余年仕途中有一半时间在西藏度过,而横跨“农业”、“财务”两个领域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大特点。
主政财政司后,孙鹤龄顺利将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和《中国农业会计》收归辖下,并亲自出任学会会长和杂志主编。
有了“一刊”,“一报”却迟迟难产。1994年1月,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肉类信息报》被调归农业部,此前,这份刊物由商业部与北京科委共同主管。
《中国肉类信息报》原任主编袁兆华亦随刊号进入农业部,被临时安排在中国农业会计学会。这位当年的女主编现年50岁,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的调动是由孙鹤龄安排的。
袁兆华介绍,1994年11月,由她本人出面联系财务司与合作司,共商创办《农村经济发展报》。“实施方案”虽获农业部办公厅批复,但最终因故夭折。
1996年9月,孙鹤龄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兼财务司司长。同年,经农业部人事司批准,原属农业部合作经济指导司的中国农村应用计算学会(简称“农算学会”)转口财务司。此后,农业会计学会与农算学会开始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
成立于1984年的农算学会,原名中国农业珠算学会,一直未设立专职机构,由合作经济指导司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张毓琮管理。该会建有渔业分会,各省市也对口建立了相应分会,拥有会员20余万人。
1997年5月,农算学会换届工作大会在重庆举行,学会正式成立专职机构,推选孙鹤龄兼任会长,张毓琮任副会长,袁兆华任常务副秘书长。
而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本身即于孙鹤龄任期内的1995年12月成立,基金会被定义为旨在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教事业而设立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广泛吸收国内外社会捐赠资金。其本金由农业部财务司代管。媒体曾有报道,原蓝田股份总经理瞿兆玉曾向中华农业基金会捐赠500万元。
“资金中转站”
《核查报告》认为,农业会计学会代管多笔财务司专项资金,存在“中转站性质”。
农业会计学会具有“资金中转站性质”,这个结论,最早见诸于2000年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出具的核查报告。
记者所掌握的这份报告称,中国农业会计学会是国家不拨事业费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主要收入来自《中国农业会计》杂志,近年来该杂志发行量在4万份以上,除去各项费用,每年盈利10万元左右。
报告同时称,据查证,自1994年开始,农业部财务司将世行项目贷款委托给会计学会代管,理由是“为解决人少事多和没有专项款项账户的矛盾”。至1999年底,该项代管款余额为404万元。
1998年,财务司又将另一笔项目经费委托学会代管,至1999年底余款1958万元。
基于此,《核查报告》认为,农业会计学会代管多笔财务司专项资金,存在“中转站性质”。
当时,农业部财务司曾针对核查报告出具一种解释称,该司局财政人年均划拨差旅费500元,与实际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在此背景下,财务司除给有关司局从预算外资金、周转金利息拨款一些款项放到中龙会计师事务所供其做差旅费支用外,每年拨款10万元到会计学会财务以弥补本司人员差旅费不足。
但这种解释显然并不能推翻所谓“资金中转站”的结论。
与此同时,按农算学会顾问、中央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大学教授李新的说法,在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之外,本无财务处置权的农算学会亦有洗钱通道嫌疑。
上述问题得以曝光的导火索,实际源于科教影片《应用计算在农村》的拍摄与剪辑。
这个由袁兆华具体负责的影片,按原定方案在浙江、云南、吉林等地完成拍摄和剪辑,但后期由中国农业影视中心处理时淡化了科教内容,对包括德高望重的中科院研究员孙克定先生以“长相难看”为由删去其画面,改为虚构的“文学剧本”。
农算学会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新介绍,为保证电影的原貌和真实性,当时共有七名专家通过袁兆华获得农算学会的介绍信,向中央电视台负责人申请暂缓播放。
与此同时,针对该影片资金黑洞的追诉,迅速酿成另一矛盾焦点。据李新介绍,影片原定40分钟投资10万元,后来剪辑成20分钟短片,费用反增至40万元。并称孙鹤龄等领导干部兼职并领取了报酬。
1999年6月,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核查,并在同期出具的一份材料中对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纠正。
2000年11月,农业部人事司在答复民政部和中央电视台等机构的函件中表示,时任财务司长的孙鹤龄兼任农业会计学会以及该影片的直接负责人,“不属于孙的个人意志和行为”。
一个背景是,早在1997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次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全国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展开。
前述农业部人事司的函件显示,该司明确孙鹤龄不再兼任农算学会和农业会计学会两个学会的会长。
由于孙鹤龄于1999年正式退休,人事司同意推迟中国农业会计学会的清理整顿期限,以解决其退休参加农业会计学会换届选举候选会长资格问题。
神秘账号与“杀团灭口”
“如此注销一个国字号团体学会是不可思议的,除非有人想‘杀团灭口’。”
对两大学会存有洗钱通道嫌疑之说,李新的依据是一叠户主为农算学会的银行流水清单,据其提供的复印件,这份流水清单开户行为建行城建支行东环分理处,账号为6510004042610027957,其1998年初时存款积数为零,但到当年9月底已达到8位数,为28347954元;滚到1999年12月初,余额还有20237302元。
农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袁兆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她主持工作时农算学会从未有过账号和财务章,所涉资金往来及她本人的工资,均由农业会计学会代付。袁兆华同时表示,1998年6月22日,孙鹤龄等人从她那里取走农算学会的公章、钢印(含胶印与钢印,不包括财务公章),并留下了交接文件。
农算学会另一位不愿具名的顾问认为,上述神秘账号巨额资金的一种来源,可能是学会开展的一系列经营性活动。
据其介绍,自学会公章、钢印上收以后,农算学会的活动仍在孙鹤龄等人的操作下进行。仅1999年,学会下发过10余个文件,其中一个印发5万多份,通知全国各县在内的相关农技人员参加学会办的会计学习班。通知要求学员每人先交500元,即使按2万人计,总金额可逾1000万元。
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核查报告的一份附件指出,2000年5月至7月,农算学会拟举办全国农业系统具体会计准则和新规新制培训班,因该学会及各地纷至沓来的举报信,农业部财务司被迫发文将培训班取缔。
事出蹊跷的是,2000年3月,农业部有关部门已向民政部递交了注销农算学会的申请。而按规定,此类注销必须经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并形成会议纪要。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在受理该申请的同时,也收到来自各方关于农算学会与农业会计学会问题的举报信。
“如此注销一个国字号团体学会是不可思议的,除非有人想‘杀团灭口’。”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一位官员回忆,由于无法直接拒绝平级单位的申请,民政部转发了针对两会的举报信后,要求给出书面答复。
“杀团灭口”是民政系统人士的一种术语,指为了掩盖问题而注销相关组织的行为。
此后,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对涉及其中的三大问题进行了核查。这些问题包括:农业会计学会的资金黑洞,隶属该学会的两家寄生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关于孙鹤龄等农业部财务司负责人的兼职及报酬问题。
寄生公司的财务黑洞
早在1999年底,有人举报反映,聚沙公司自1997年至1998年,从农业部财务司会计处设的融资中心,贷出900万元……至今血本无归。
围绕中国农业会计学会成立的北京聚沙实业公司和北京巡天科技公司,同样成为纪检部门关注的重点。
创建于1993年3月的聚沙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实投资金10万元,为国有独资公司。
该公司由农业部原行政司基建办公室创办,1993年12月21日,公司经调整转归会计学会管理。当时,会计学会曾借款50万元增资聚沙。1996年5月,财务司将该50万元作为国有资产正式划转会计学会投入该公司作为实收资本。
资料显示,聚沙公司职工最多时达到17人,其初期定位于房地产项目咨询与开发,虽主要靠融资经营,但利润颇丰,1994年为17.5万元,1995年为408.5万元。
孙鹤龄之女孙进新于1994年4月出任该公司负责人,历时一年后,公司业绩直线下降。其中,1996年为-96.9万元,1997年为- 26.26万元,1998年达- 60.69万元。截至2000年底,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205.3万元,其中负债910万元。
早在1999年底,有人举报反映,聚沙公司自1997年至1998年,从农业部财务司会计处设的融资中心,贷出900万元,先后与美国商人和农业部商业物资公司分别做鱼粉和豆粕生意,至今血本无归。
据《核查报告》,1994年4月,聚沙公司从农业部财务司借得1000万元,其中,将950万元投资海南物产集团房地产公司,作为房地产项目,50万元留作该公司1994年投资收益。由于海南房产开发降温,于1995年10月收回500万元返还财务司。经过几年交涉,因南方公司资金同样占压而无力偿还。1999年4月,聚沙公司向海口市中院提起民事诉讼胜诉:一是明确债权,即南方公司本息合计欠聚沙公司683万元,二是明确了南方公司的上级公司应承担连带责任。但此笔资金一直未能顺利收回。
1997年7月6日,聚沙公司从结算中心借款110万元,将其中40万元用于办公室装修和公司费用,余70万元与海通科技公司合作,于1998年6月合计投入279万元,用来购买农业部一级企业中垦集团公司下属物资公司的500吨秘鲁鱼粉,由于物资公司的供货方发生变故,为两者投入带来巨大风险。迄今,物资公司仅承认欠款并偿还7万元。
同样在1997年中,孙鹤龄赴美国访问时,到部属一级企业中牧集团在美注册的YFL公司,了解其经营豆粕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回国后拉线聚沙公司与其合作,双方1998年3月签订合作协议,聚沙委托YFL公司经营,后者对前者承诺保本、保息,盈利双方分成,聚沙提供共计597万元换汇汇入WFL公司账户。
1998年5月,何晓杨失踪,资金从此无着。此事引起大型企业纪工委的关注。
也就是在同期,孙鹤龄之女孙进新辞职在家。
至于1994年6月成立的巡天科技公司,由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北农大、农工大各出资83万、10万、7万元联合组建。当时的背景是,响应农业部会计电算化趋势,拟由巡天公司承担研发重任,但公司因运作未果夭折。
被占用的农业科教基金
54号文件对孙鹤龄的行为定性“构成渎职错误”。
孙鹤龄的另一问题,在农业部党组“[2005]54号”文件中被通报。
54号文件对孙鹤龄的行为定性为:“未经主管领导同意及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擅自决定用基金会资金为天鸿公司贷款提供担保,造成230万元重大经济损失,构成渎职错误”。
1995年11月至2002年8月,农业部设立的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之本金由财务司代管。
1996年12月,无锡市天鸿实业总公司法定代表人蒋文斌,向时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兼财务司长的孙鹤龄提出借款。由于不能直接挪用财政资金,孙鹤龄指示财务司会计处办理此事。
经联系,中信实业银行同意贷款,但需提供担保。在未征得农业科教基金会法定代表人林乎加的同意,也未与财务司其他领导商量的情况下,孙鹤龄会同会计处负责人起草了委托书,将农业科教基金会一张500万元半年期存单质押给中信实业银行。同年12月5日,中信实业银行贷款400万元给天鸿公司,期限正是半年。
1997年6月5日贷款到期,但天鸿公司未能履约还贷。之后,财务司曾两次会同银行方面赴无锡催要欠款,但无功而返。
地处江苏省无锡市郊区荣巷东大池的天鸿公司,属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主要经营半导体元器件。其参与研发的TCL型铁路全自动磁化开水炉,曾获得1998年铁道部科技进步奖。
2000年,中国农业会计学会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已年满60的孙鹤龄从财务司司长一职退下,任学会专职会长。
知情人士介绍,卸任司长后的孙鹤龄始终未放弃对此笔贷款的处理。
2002年9月9日,天鸿公司通过司法进入破产程序。之后,农业科教基金会、财务司先后多次与中信实业银行协商。2003年4月18日,基金会与银行签订谅解备忘录,按照担保合同确定的500万元质押金额,由科教基金会承担经济损失230万元,其余损失由银行承担。
孙家子女已出境
2003年5月前后,孙鹤龄被“双规”。同时被查的还有财务司预算处工作人员张洁,其因参与蓝田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炒作,目前已被降级处理。
北京朝阳区团结湖北物资管理局大院,是孙鹤龄的家庭住址所在。
农业部监察局的人士介绍,纪检部门正在核查相关经济问题,目前孙的活动范围受到相应限制。
另一位熟知情况的人士介绍,孙鹤龄的一子一女及女婿,目前均已失踪。其女儿孙进新,以重病为由顺利出境。
已公开的消息显示,2003年5月前后,孙鹤龄被“双规”。同时被查的还有财务司预算处工作人员张洁,其因参与蓝田股票炒作,目前已被降级处理。2004年春节,孙被解除“双规”,并自此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孙的另一同事,农业部财务司原副司长万燕华在2002年赴美学习,至今滞留境外未归。
2006年1月9日,针对有关“一金两会”的资金黑洞问题,孙鹤龄在电话中未发表任何意见,他同时婉拒了记者见面采访的要求。
1月22日,记者两次致电孙鹤龄,其家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手机则处不在服务区状态。
■回放
农业部原财务司长落马蓝田案
本报刊登日期:2005年9月21日
曾轰动全国的蓝田股份造假事件,至今仍余波未息。2005年9月19日,有消息称,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总经济师孙鹤龄因违纪被开除党籍。记者调查显示,其落马正与蓝田案有关。
时年66岁的孙鹤龄至今已卸任5年,中纪委人士称,对其查处源于去年发现的新线索,与其同批被查处的还有数名官员。下一步,司法机关将介入调查。
四名司局官员出演“蓝田神话”始末
本报刊登日期:2005年9月27日
当年曾轰动全国的蓝田股份造假案,随着农业部原财务司司长孙鹤龄落马,重新进入公众视线。
记者调查获悉,除孙鹤龄以外,目前至少还有3名司局级官员涉及蓝田案,在蓝田股份上市、配股以及无偿移交国家股的过程中,他们或推波助澜,或出谋划策,最终随着蓝田案曝光而落马。
■缘起
孙鹤龄的“第一宗罪”
在蓝田股份上市的运作过程中,多有违规行为。时隔9年,时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的孙鹤龄被认定为这一过程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在去年8月26日农业部党组作出的通报中,孙鹤龄被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据中国证监会查证,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沈阳市土地管理局批复文件和土地证以及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准批复文件,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
这一调查结果直至1999年10月15日才正式公布。随后,农业部内部某人士逐级反映该部应该对蓝田股份上市造假问题承担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唐守正也出面以全国政协名义发函与农业部磋商。
不过,农业部办公厅在2002年8月27日出具的《答复》中称,农业部只应进行形式审查,“不承担对蓝田股份发行申报材料是否属实的审查责任。”这与两年后对孙鹤龄的责任认定有异。
1993年7月,54岁的孙鹤龄出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至1999年10月退休。在其任上,农业部财务司14项主要职责中,其中一项是“指导、监督部机关、部属单位、直属垦区国有资产管理”。
记者掌握的一份材料称,由沈阳市政府划转给农业部的前述蓝田股份公司1828万股国家股,实际从未过户。蓝田股份上市前一月,正是由孙鹤龄出面,将农业部此笔股权悉数委托给瞿兆玉经营管理。
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对孙鹤龄“第一宗罪”的认定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蓝田股份上市后,违反规定,为其女儿及妻妹购买蓝田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得巨额非法利益”。
资料显示,经农业部推荐和运作,1996年5月27日,蓝田股份在上海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交易所发行3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发行价每股8.38元。
同年6月18日,蓝田股份正式挂牌交易。
据《通报》,在蓝田股份上市后不久,蓝田股份总经理瞿兆玉为感谢孙鹤龄对蓝田上市的帮助,为其提供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公司内部职工股的机会。孙随即为女儿、妻妹“购买”了10万股蓝田股份内部职工股,其中孙之女儿9万股,妻妹1万股。
上述10万股股票于1996年8月6日办理了托管手续。可查证资料显示,当日蓝田股份公众股的收盘价为10.68元(最低价10.6元,最高价10.85元),股票市值与购买价每股相差9.68元,差价总额为96.8万元,其中仅孙鹤龄女儿所获差价款即高达87.12万元。
据农业部党组通报,1999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三个交易日内,以上股票连同蓝田股份后来配送的股票全部卖出,共获利4886925.91元,其中孙鹤龄女儿、妻妹分别获利4407166.17元和479759.74元。
知情者介绍,孙鹤龄女儿年近40岁,蓝田案曝光之时曾在海南开办一家公司。
中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的祝处长则向记者证实,孙鹤龄女儿并非蓝田股份职工,其身份暂不明朗。(罗昌平)
□本报记者 罗昌平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桂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