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厦门市委、市政府贯彻“四个基本”(基本构思、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超常规思路启动厦门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以金戈铁马、狂飙突进之势,积极落实各项措施,致力于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辐射力,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实施以港兴市、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发挥对台优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对台交流合作稳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均较好的完成了年初预期目标。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全年经济发展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在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以最小生产总值(GDP)总量冲入前10位,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位,比2004年排名前移4位。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5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2000年翻一番,比上年增长16.0%,这一增长速度在省内九地市名列第一。“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达15.3%,经济增长速度是较快的,尤其是后三年平均增幅都在16%以上。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常住人口)为45758元,比上年增长13.9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达5659美元。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55.6∶4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亿元,比上年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5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43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4年我市每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6吨标准煤,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8.2%。200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723.8度,万元生产总值耗水13.2吨,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1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3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这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企业对自身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建设,成果喜人,在2005年9月份福建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名单中,我市翔鹭化纤、柯达、华夏电力、厦门钨业(行情,论坛)等8家企业上榜,占了全省50家企业的16%;年内还启动了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对全市范围内年综合能耗在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及部分大宾馆、商场等100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试点工程,年节电量近2000万千瓦时。2005年厦门市以总分第一名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这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厚回报。
    财政收入“双突破”,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直接体现在财政收入上。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生产总值的10.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收入又实现“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就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它标志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企业所得税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个人所得税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财力的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建设。全年财政支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建设性支出3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3%;经常性支出6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05年厦门市无论是财政总收入还是地方级财政收入(不含基金)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全国的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前列。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我市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二、三、四”目标,创新“三农”工作机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我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34.19亿元,与上年比基本持平,除蔬菜和畜牧业有所增长外,受征地拆迁、伏季休渔、生猪收益下降和低温寒流、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水果和渔业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23家龙头企业产值突破100.75亿元,增长33.9%,销售收入、出口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4%、41%和23%。通过政策扶持,安排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转移力度,全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6万人。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9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26.91亿元,突破了二千亿元大关,占工业总产值的96.7%,比上年增长2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50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9.2%,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2005年,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厦华电子(行情,论坛)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全市产值上亿元工业企业已达244家,比上年增加47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的82.8%,净增产值261.03亿元,占全市增量的86%,拉动工业增长18.4个百分点。其中超百亿元企业2家,;5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至50亿元企业14家;10亿元至20亿元企业12家,这29家年产值超十亿元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值1115.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01%,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强。支柱行业贡献突出。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534.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5.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拉动我市工业增长15.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10.23亿元,累计产销率达99.18%,比上年提高0.58个百分点,且全年各单月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是厦门工业发展产销衔接的最好年份。
    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75家增至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5%,实现利润81亿元,上缴税收4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市出口的主力军,72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1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5.3%,增长24.7%;完成出口交货值520.62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的58.7%,对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42.2%,全年出口创汇62亿美元,其中:戴尔公司、厦华电子(行情,论坛)、金龙联合、TDK公司等11家企业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面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等持续上涨带来的高成本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厦华电子(行情,论坛)依靠在全国同行中领先一步开发的平板彩电,全年生产规模上新台阶,比上年增产近30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联想移动依靠新产品开发,在主要国产品牌手机生产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不仅赢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也跃居国产品牌首位;钨业股份、金鹭特种、虹鹭钨钼在钨精矿价格狂涨2倍多的情况下,开发投产了储氢合金、钴酸锂等新材料产品,扩大硬质合金、细钨丝、合金棒材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形成企业发展的增长点;在全国客车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金龙联合汽车、金龙旅行车也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出口交货值已分别占销售产值的9.64%、4.72%。
    (三)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与新经济增长点形成
    项目带动成效显著,投资增幅创近十年来新高。投资成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柱,2005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62亿元,比上年净增96.97亿元,增量在全省九地市中居首位,增长31.8%,增幅比上年高7.5个百分点,是自1995年来最高的一年,增幅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列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从上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8位。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以带动型、生产型、生财型为主的投资结构。电力、交通、市政、环保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投资自年初就呈现出全方位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全市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全年基础设施投资172.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对全年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5.6%。其中电力投资是2005年我市投资的一大亮点,近两年持续的电力供应紧张吸引各路资本进入电力投资行列,在嵩屿二期扩建、厦门电厂扩建及东部燃气电厂等项目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电力投资高速增长,全年电力生产与供应业完成投资2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倍,有效地保证我市电力供应,电力已不再是制约厦门工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工业投资完成117.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火炬东部产业开发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软件园项目建设进展快速,三个园区全年完成投资26.11亿元,今后几年将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增长源。70个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为126.86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05.20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6.84%,对全市投资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完成计划的84.8%,是近年来完成计划进度的较好年份。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大力推动岛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005年以来,随着同安工业集中区、翔安高科技园区和集美世博园等一大批超大型工业项目的相继开工,岛外投资迅速增长。全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比上年增长46.8%,比全市增幅快1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比上年的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随着岛外工业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工业企业逐步向岛外迁移。近两年来,夏新电子(行情,论坛)、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原有的规模以上工业大企业相继由岛内搬出,厦门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2005年同安、翔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0.5%和22.7%,大大快于其他各区的增长速度。
    房地产投资平稳。国家住房信贷加息等政策因素及全年降雨偏多的自然因素直接影响我市商品房投资的增长速度,全年土地购置面积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万平方米,增长49.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达478.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39%。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市房地产施工总体规模增长缓慢,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426.39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仅为6.7%。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19.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商品房销售额为1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商品房空置面积为64.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9%。全年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56.07亿元,比上年下降18.2%。
    (四)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稳步推进
    利用外资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量质并举。2005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4项,其中全年新批准千万美元以上项目74个,全球500强企业在厦新设立项目5个,增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1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7%,月均引进合同外资达1.08亿美元,比上年月平均多引进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总量居全省首位,对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贡献率达35.4%。台湾友达光电、法国家乐福、法国阿海珐、日本丰田通商、德国EPCOS公司、美国百得公司、美国电力转换公司和韩国唯开通信等分别在厦设立了项目。
    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区港联动优势,海港、空港均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港货物吞吐量47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6.4%,居全国第七位,居世界第26位,这是我市唯一一个在世界排名前30位的指标;国际航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货邮吞吐量15.9万吨,增长12.1%。2005年厦门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厦门港沿铁路线正在有效拓宽“西进”腹地,目前厦门的海铁联运在江西市场已经超过了上海、深圳、宁波等地;厦门港的国际航线正向四海延伸,千万标箱国际中转港建设已启动,一批十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中;新组建厦门港口管理局,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厦门港的岸线资源大大加强,这使得厦门港“如虎添翼”,厦门港正阔步迈向世界先进港口的行列。
    对外贸易克服各种困难,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值28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6%,其中出口总值172.68亿美元,增长23.9%,进口总值113.11亿美元,增长11.5%。其中高新产品出口37.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3%,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方面,两者共占市场比重的77%以上;出口市场中重点、新兴市场增长最为强劲,分别增长42.9%和23.2%。机电产品是我市进出口中最主要的产品,全年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14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1.77%,其中出口86.42亿美元,增长25.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1%。
    充分发挥“五缘”优势,大力拓展对台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厦金直航、厦金旅游和台交会等平台,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台资项目129个,合同台资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4个,大项目平均合同资金比上年提高29%;全年台资增资项目67个,比上年增长1.1倍。对台水果进口中转取得突破,全年共进口水果32批次,计207吨,货值18.2万美元,其中70%中转到内陆其他城市,我市已成为台湾水果集散地。
    (五)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居民生活不断提高
    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活跃的运行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8.29亿元,增长16.9%;餐饮业零售额30.08亿元,增长12.7%;其他行业零售额13.49亿元,增长7.9%。零售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规模效应凸现。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及亿元市场零售额增长25.2%,高于全市水平9.2个百分点,比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增幅高19.1个百分点。特别是家电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全国知名的几大家电连锁企业同时进驻厦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行情,论坛)开业当天营业额就上千万,永乐电器入厦的同时合并了本地知名企业思文电器,在这些家电巨头的轮番冲击之下,我市原有的家电零售企业中育兴商场、利民家电已经放弃家电经营转而专营文具,思文电器被合并,灿坤3C、邮电纵横关门停业,我市家电零售企业原有格局已被打破,形成“3C卖场与专业卖场并存,大商家笑傲江湖”的新局面。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3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849元,增长10.3%。其中,食品类消费支出4382元,占消费性支出的37.0%;交通和通讯支出1569元,占13.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623元,占13.7%;居住支出1596元,占13.5%。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占29.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30元,比上年增加583元,增长10.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4.5%,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增长18.6%;全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925元,比上年增长19.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消费热点集中。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锻炼和娱乐,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上升至77.4岁。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休闲商品的消费成为时尚,比上年增长81.4%,金银珠宝类、服装类、化妆品类分别比上年增长42.1%、32.9%和22.5%;经过2004年一年的盘整,汽车零售市场有所升温,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汽车零售量2.11万辆,增长29.7%,增加4819辆;受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家电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各类家电零售全面增长,照相机、组合音响、微型计算机、微波炉、家用洗衣机、影碟机、彩色电视机比上年分别增长2.06倍、1.77倍、49.5%、35.8%、33.5%、32.9%和25.4%。
    (六)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障进一步改善
    就业形势较好,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上年有所下降。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2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0.61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36万人。年末城镇单位本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5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9%,控制在4.2%之内,较上年有所下降。
    “五险合一”优势明显,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78.05万人,比上年净增13.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84.03万人,比上年净增14.03万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8.07万人,比上年净增13.07万人;工伤保险年末参保人数63.05万人,比上年净增10.05万人;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1.09万人,比上年净增2.17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收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9.89%。
    (七)信贷结构继续调整,金融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存款增长迅猛,贷款稳步增长。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2.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4%;年末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48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企业存款快速增长是人民币各项存款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年末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67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受年终奖金、过节费等发放、人民币尚有升值空间的市场传闻以及各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宣传加强、理财营销力度加大的影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继续稳步增长,年末余额58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200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487.7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工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增长,而商业企业贷款出现下降;中长期贷款规模及速度明显快于短期贷款,年末余额61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主要是受基本建设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拉动,此三项贷款余额分别增加9.95亿元、6.71亿元和3.43亿元。
    市政项目带动现金投放增长,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2665.69亿元,现金总支出2711.21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45.5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2.32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005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态势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厦门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腹地不大,经济总量偏小,与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厦门仅占全省1.3%的土地和4%的人口,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三,分别只有福州的69%、泉州的63%,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末位;其他反映经济规模的三项指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在第十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末位,说明我市的经济总量发展相对滞后,没有规模就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就缺乏调整优化的基础和空间,影响我市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二)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厦门岛内包括思明与湖里两个区,区域面积仅占全市的8.6%,但户籍人口密度已经达到4755人/平方公里,是岛外的8倍多。到2005年底,虽然岛内外投资总量、工业总产值总量大体相当,但质量和效益仍有较大差异,岛外经济中,农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远远低于岛内。2005年岛内两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近85%,岛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此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拉大,2005年农民纯收入仅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7.98%,增幅也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低3.3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相对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双丰收,保持较高的增幅,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但居民收入增长与之有较大差距,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增幅分别比地方财政增幅低9.5和12.8个百分点。1-11月,我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5位,比深圳、广州分别低4486元和1694元,也落宁波、杭州之后;四个特区中珠海(17435元)也高于我市。而排名在厦门之后的南京、青岛、大连等城市的居民收入增幅要快于我市,分别高出8、3和1.2个百分点,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我市的排名有继续下滑的可能。
    (四)投资进度不均匀,其中政府主导的成分不小。从进度上看,上半年完成投资仅为141.65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6.14%,月平均完成投资23.61亿元,而最后三个月完成投资分别为35.74、53.89和64.85亿元,合计154.48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9.41%,超过上半年完成的投资总额。
    从资金构成上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61.37亿元,增长83.41%,国内贷款161.81亿元,增长65.67%,利用外资24.32亿元,增长1.62%,自筹资金156.71亿元,增长3.16%,其他资金到位144.76亿元,增长13.83%,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幅度最快。投资中有较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如社会事业、公共交通投资、土地拍卖等,全年投资增长过分依赖土地购置费和拆迁费等前期费用的增长,全市含购地费和拆迁费在内的其他费用高达1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倍,比重上升了10.24个百分点,而投资建设增长速度不快,全市建安工程投资为184.75亿元,增长22.2%,增幅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近十个百分点。此外,重点项目投资完成进度历来是影响全市投资完成进度的最主要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努力下,全年重点项目完成进度的84.8%,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五)工业总量的增长势头放缓,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1-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及增长速度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在第十一位,总量大大超过厦门的城市如深圳、杭州、宁波、青岛、南京、大连、武汉、沈阳、济南等,其增长速度也快于我市,厦门工业总量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与上述城市的差距有所扩大。
    受到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和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效益比上年滑落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缩小。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2.77,比上年下降6.44,总资产贡献率13.15%,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12%,比上年下降1.4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3.82%,比上年下降1.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21%,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倍。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厦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平稳发展的一年,面向未来,厦门经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使命感,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力争在各方面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借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厦门的春风,飞马扬鞭,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做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