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记者 牛卫东 本报特约记者 傅小强
中印发展优势比较的话题最近有再度炒热的可能。印度财长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印度可能需要10年才能赶上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本月25日至29日将在瑞士举办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据称,中国及印度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角色是本届论坛集中讨论的议题。
印度高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在今天的印度,“CHINA”已经成为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印度领导人、高官谈经济改革、谈发展计划,常常拿中国做例子、做对比。
印度总理辛格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印度应向中国学习,加快自己的发展。学者型的财长齐丹巴拉姆更是对中国充满好感,去年10月访华期间,他就表示,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方面有两点,即中国如何长时间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印度海得拉巴德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德唯1月21日在《印度教徒报》上发表长篇论文《通过改革确保公平发展》。德唯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启动的时间比印度早十几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印度要在农业、脱贫、公共投资、外贸、就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学习。
编辑阿兹米:北京之行像场美梦
阿兹米是新德里一家乌尔都语报纸的编辑,前不久他应邀到北京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参观访问。他回德里后对记者讲,这一个星期就像做了一场美梦,德里和北京的差别太大了。北京到处是高楼大厦,道路又宽又平,车辆虽多却各行其道,与德里的嘈杂、混乱有天壤之别
。
其他一些到过中国的印度朋友也都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赞叹不已。印度几乎没有全封闭的真正意义上的高速路,公路系统中只有2%是四车道,30%多是两车道,其余皆是一车道。
对于印度普通民众来说,“中国制造”正逐渐成为“便宜而好看”商品的代名词。以前提到中国,他们会想到“炒面”,因为炒面来自中国而且在印度非常受欢迎。现在提到中国,他们会想到家电、玩具、小商品等。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商品为什么那么便宜。
贫困人口巨大是中印间存在的又一显著差距。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减贫、扶贫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2600万。这为中国庞大市场的出现以及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
印度目前的绝对贫困人口数有3亿多,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印度改革期间基本被边缘化了,没有受益。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印度国内市场发育迟缓,购买力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人爱带客人参观地铁
国际能源巨头壳牌公司最近在一份题为《2025壳牌全球展望》报告中认为,中国领先印度10年,不过印度正在迎头赶上。这份报告强调,印度的资本使用效率较中国高,过去10年中国的投资总额是印度的两倍,但获得的平均增长率仅比印度高50%。如果今后印度继续推动经济改革、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立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振兴制造业和保持IT等服务行业的领导地位,就有可能在2025年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强国。
中国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印度的优势在于服务业,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超过50%,而中国不到35%。印度软件产业和外包服务更是在全球一枝独秀,许多西方跨国公司都把研发基地设在印度,2010年的软件出口额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印度差不多变成了“世界办公室”。
与中国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巨额外资的直接投入不同,印度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受本国私营部门投资决策的推动,加之印度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市场运行透明,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其私营企业与中国同类企业相比更具优势。一些人甚至认为,长远来看,“中国制造”比不过“印度服务”,“世界工厂”敌不过“世界办公室”。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在一份题为《迈向2050年》的报告中就大胆预测,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2010年左右超越中国。
在发挥自己优势产业的同时,印度开始日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已于去年出台了振兴国内制造业的长远规划,并计划在国内储蓄、境外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下大力气,而且印度财长又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把广大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宏伟设想,显示了赶超中国的勃勃雄心。
记者的印度朋友常说,如果你想体验印度的现代化,就去坐坐德里地铁吧。德里的地铁站宽敞、干净,附属设施现代、齐全,机车全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笔者特意去体验了一回,确实出乎意料,比北京地铁高了几个档次。
记者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来访,印方会把参观地铁作为一个项目。这是一种展示,更是给客人传递信息和信心:别看印度现在绝大多数基础设施破破烂烂,给它时间和资金,全会变为德里地铁这样的世界一流。
精彩财经图吧:哈哈 搞笑图片一箩筐
极品小偷开锁工具 更多>>>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