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监察局自律办公室主任庞建国向记者透露,由于“货币化”公车改革的综合效果尚无法衡量,北京最近几年不会实行车改。
据了解,目前北京共有6家单位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试点,对包括处级以下干部发放交通补贴,月补贴金额为1800元至300元不等。 从效果看,试点单位公车使用经费比改革前普遍下降20%至30%。但庞建国主任认为,党政机关普遍实行“货币化”车改的方向是不可行的,北京处级以下干部有10多万人,实行货币补贴将给财政预算带来沉重压力,“货币化”车改省了小财政的钱,绝对增加了大财政的预算。“货币化”车改是否可行?见仁见智,可以试验,庞主任的观点有商榷、讨论的价值。但车改绝非“华山一条路”,即“货币化”莫属,尚有其他许多路径可以探索。“货币化”走不通车改就止步?显然不是办法。
其实,“货币化”车改并非是个新鲜玩意,笔者记得3年前不少媒体曾报道过湖北省老河口市改革职务消费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做法就是实行公车货币化补贴,将领导坐骑统统拍卖,根据官位大小补贴现金,正局级官员每月享受2000多元。
据说此项改革立竿见影,老河口市当年公车费用锐减26%。可此经验一出立即招来一片质疑声甚至是诟病,群众认为这么做等于变相给领导增加货币收入。
公车消费引发诸多腐败现象,甚至成为顽疾久治不愈。通常的说法是,干部公务用车占三分之一,公车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自用车占三分之一,惊人的浪费可见一斑。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不能停顿。问题是,“货币化”是否公车改革的最佳路径?是否真的给公家省钱?无论老河口改革还是北京6家试点单位的车改,表面看是省了点钱,可如果刨除干部公车私用和司机私自用车两个三分之一,不仅没给公家省钱,政府财政反而多掏了腰包。可见,“货币化”车改并非就是最好选择。
因此,公务用车改革的焦点不是搞不搞货币化,而是要用疏而不漏的制度杜绝公车私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笔者以为,当前公车改革要引入新理念,要有新思路,尤其要把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引进公车改革。
笔者的观点是,一要坚持节俭原则。国家发改委已正式要求各地取消对小排量汽车的上路上照限制,党政机关在这个问题上要率先垂范。现在政府官员的坐骑几乎都是大排量豪华型轿车,如果改乘经济型小排量车,既树了形象,又节省了购车款和油钱,还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岂不一举多得?二要多管齐下堵死公车私用的漏洞。公车运营费用畸高的关键是漏洞太大,浪费惊人,堵漏洞是公车改革的重点和主要途径。堵漏洞要靠疏而不漏的法律威慑;靠严格的制度监管;靠铁的纪律约束;靠体制机制的革新除弊。公车私用、铺张浪费的漏洞堵住了,也就意味着公车改革基本成功了。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