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工作终于赶在除夕前一天完成。与十个月之前的安排几乎一样,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组成的投资团1月27日如愿购入工行10%的股份,成为中国最大商业银行的股东。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37.8亿美元的出价比五个月前提高了5%。相比中建两行,工行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时间较短,但同样充满"山重水复"的曲折故事……
    北京消息 工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合作协议,此举不但是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迄今所引入最大的战略投资者,也是中国金融领域迄今所引入的最大一笔境外投资。根据协议,战略投资将通过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完成,高盛将派驻一名董事。此前获准以100亿人民币参股工行的社保基金,目前尚未有入股工行的最新消息。
    出价节节攀升
    以此价格计算,投资团每股出价约为工行上一财年资产账面价值的1.22倍(市净率),这一估价高于去年8月投资团签署入股备忘录时的36亿美元。
    工行协议签订前的两周,中行也敲定了最后一个战略投资者淡马锡。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四家投资者向中行的出价为每股人民币1.18元,市净率约为1.2倍。去年8月份美洲银行和淡马锡入股建行时,出价分别是账目价格的1.15倍和1.19倍。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行的出价在节节上升,在"银行贱卖论"和"中国银行沼泽"的说法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国有商行的改革进程并未停下来,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兴趣也依然不减。
    投资团与工行签订的入股协议还需要银监会的最后批准,诸多细节尚没有对外公开。但据透露,投资团对10%的股权划分如下:高盛投资25.8亿美元占7%,安联出资10亿美元占2.5%,余下0.5%的股份由运通出资2亿美元购入。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三家投资者都承诺将与工行在其相关领域展开合作。其中,高盛表示将协助工行搭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工行在资金交易、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
    而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和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的安联和运通,则分别承诺将重点与工行在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以及在联合发行信用卡方面的合作。
    此外,据透露,三家投资者得到部分协议条款的保证,其权益不会受到工行财务状况突然恶化的影响,因此,投资者购入的股份有三年的"禁售期"。
    引资一波三折
    相比中建两行,工行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时间较短,但同样充满"山重水复"的曲折故事。
    2005年4月18日工行股改方案获批,5月完成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的剥离工作,随后的 6月27日,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签订了总额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转让协议,7月13日,工行宣布财务重组基本完成。两个月后的8月份安永完成审计报告,又两个月后的10月28日,工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成立。
    而工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10月。时任行长的姜建清开始为引资拜会国际金融机构。去年3月,这三家投资者作出了参股工行的决定。
    随后在去年8月30日,在合乎国际标准的财务报告经审计后,高盛等三家投资团即签署了参股的备忘录,计划购入10%的股份。
    与建行引入美洲银行、中行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不同,工行瞄准的战略投资者没有大型的零售银行,工行希望引入的投资者能加强其投资银行、银行保险和信用卡业务,实现业务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但在交行和建行海外上市后,受"银行贱卖论"的影响,工行的引资工作似乎出现波折,并传出阿联酋和科威特两家政府机构打算出资10亿美元入股工行的消息。在去年末今年初,市场一度传言工行要求投资者加价,而高盛等投资者有意退出。
    不过,引资之路最终还是"柳暗花明",签署备忘录后的5个月,工行终于完成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进程,可以全力以赴准备下一阶段上市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