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年行将结束之际,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引资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1月27日高盛投资团与工行正式签订协议,将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这个数额较5个月前双方在备忘录达成的交易上涨5%。
    工行没有公布战略投资者持有股份的比例。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个投资团持股比例为10%。其中高盛集团出资25.8亿美元占有工行7%的股份,德国安联集团以10亿美元购得2.5%,美国运通公司出2亿美元获得0.5%;投资团将派驻一名董事进入工行董事会。
    工行将讨价还价进行到底
    “一年多以来,我们竭力与工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次签约仪式以前的每一步都不怎么顺利。”德国安联集团董事长迈克尔·狄克曼告诉记者。
    迈克尔管理的安联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和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将重点与工行在银行保险业务领域开展合作。在他感叹谈判艰难的背后是工行与高盛财团展开的谈判拉锯战:去年8月份,刚刚完成财务重组的工行与高盛财团在备忘录中达成交易,10%的股份售价为36亿美元。
    从36亿美元到37.8亿美元无疑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运通董事长陈纳德向记者提起这场拉锯战,屡次以强硬(tough)形容主导战略引资的工行董事长姜建清。
    但是,在2004年年底的时候,情况就不是这样。在国际金融机构看来,当时的工行,以及较早完成股改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是隐含巨大风险的“地雷阵”。在这三家国有银行发出入股邀请后,应声前往的外资金融机构寥寥无几。
    2005年10月份建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价由2.35港元节节上涨,上周五在3.05港元收盘。短短几个月,以30亿美元入股建行的美国银行在这一单上获得的账面收益超过80%,如此示范效应让外资金融机构看到了投资的甜头,也增加了国有银行谈判的筹码。
    “事实证明,投资中国银行业的外资机构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运通集团董事长陈纳德表示,他相信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将在未来证明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外资看涨工行投资价值
    在丰厚的财务收益背后,促使高盛财团将入股价格提高5%的真正动因有二:一是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信心;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高盛集团董事长亨利·鲍尔森强调,信任是最终达成战略投资的关键。“不仅是对彼此价值的信任,还有我们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工行管理层的信任。”
    这种信任并非一开始就有。一年以前,亨利对入股工行心存狐疑。如果不是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其间穿针引线,这项交易能否达成值得怀疑。在战略入股工行后,高盛集团将在资金交易、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和工行展开合作;工行目前拥有的400多万公司客户,无疑将加速高盛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
    至于运通公司,四年前时为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把手”的杨凯生向运通力荐工行,称后者将成为运通在华不可多得的战略伙伴,但是直到2004年运通才迈出合作的第一步:和工行合作开发牡丹灵通卡。
    “四年前,我还在资产管理公司工作,我建议运通和工行合作,不过那时候我可不知道会到工行工作。”工行行长杨凯生和运通董事长陈纳德在签约仪式开始前,重温当年在纽约会面的情景,杨凯生说,那时,许多媒体评论中国银行业将走向崩溃,但是到今天,一切发生了变化。
    银监会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改革正在化解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8.6%,比2003年下降9个百分点,首次下降到一位数;
    像工行这样资产规模为6.4万亿元的大型国有银行,2000年底不良贷款比率高达34.44%,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为4.43%,下降了30个百分点。杨凯生说:“现在许多投资者都希望和工行合作,但是我告诉他们,你们晚了,高盛、安联、运通已经走到了前面。”
    与工行的合作让运通切身体会到,四年前杨凯生的推荐并非是“王婆卖瓜”。工行遍布全国的1.8万家分支机构,1亿多个人客户大大增强了运通的竞争力。合作仅一年的时间,运通卡发卡量到去年年底就达到14.5万张,交易额为6千多万美元,大有盖过“老对头”万事达之势。
    “合作带来的成果超过了预期。”陈纳德说。他甚至预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市场。“目前信用卡消费只占中国零售市场的3%,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运通投资工行意味着投资中国未来。”
    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
    在向外国金融机构介绍中国市场时,杨凯生总是被问到:“你告诉我们的都是中国机会,那中国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杨凯生的回答很巧妙,他说,最大的风险是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哪里有收益,哪里就有风险。陆续完成入股中资银行的境外投资者,在盛赞中国机遇的同时,对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表示高度关注。
    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高度依靠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等等,既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也是这些战略投资者们未来几年要与国内银行并肩战斗的对象。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雄鸡,工行在中国旧岁的最后一啼,为中国银行业2005年的改革划上了一个完满句号。”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以此评论工行的战略引资。
    专家认为,2006年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一年。如何将改革从总行向所有分支机构延伸,彻底改革银行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是国有银行完成战略引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亟待破解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