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起,中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连续3年的超高速增长期,每年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都超过25%,最高年份甚至达到31.9%。但是自2004年4月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机械工业的经济运行出现明显降温。 业内人士曾经担心,由于滞后效应,机械工业更大落差可能在2004年第四季度或2005年出现。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除对个别行业影响较大外,机械工业各项指标的下降“比较温和”。
    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机械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便开始全面回升,预计全年仍然呈现高速平稳的发展态势。
    专家指出,机械工业各主要分行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中国机械工业尽管总量不小,但是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处于低端。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方针是要扩大内需,这给机械工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强调靠内需来拉动经济,而不是单纯依靠出口。
    数字 总量增长两成
    2005年1~10月,机械工业总产值33075.57亿元,同比增长20.55%;销售产值32213.52亿元,同比增长20.86%。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计,2005年机械工业产销增幅可达22%左右,已连续4年增长超过20%。
    2005年,机械工业进口增长缓慢,出口高速增长。1~10月,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1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1%。其中进口957.90亿美元,增长2.52%;出口846.39亿美元,增长36.33%。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出口总额将分别突破20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大关。
    运行特征 前低后高
    从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月度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机械工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年初,机械工业产销增长速度曾回落到近几年的最低点,但从二季度开始稳步回升,到三季度末,产销增长均超过20%。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2004年机械工业增长较快,因而基数较高。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2004年下半年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便开始下降,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05年第一季度。到了2005年下半年,除工程机械等少数行业,机械工业大部分行业的产量、产值和销售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长,增速都达到20%以上。
    利润骤降
    2004年以来,机械工业所需原材料,如钢材(尤其是矽钢片和发电设备用钢材)、有色金属(尤其是铜导体材料),以及能源(如电力、焦炭)的供应越来越紧张,价格一再大幅上扬,甚至有价无市。
    由于原材料、能源、运输的全面涨价,机械工业的利润增长空间正在向上游产业转移。机械工业经济效益、成本、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等主要效益指标普遍下滑,生产经营成本快速升高。因此,尽管机械行业生产任务饱满,但企业难以消化原材料、燃料、运输费用大幅提价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效益增长不能与生产同步。2005年,机械工业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利润总额负增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计,机械工业2005年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可达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6%。
    逆差减少
    2004年机械工业外贸逆差达到512亿美元。但在2005年,由于机械产品进口增长缓慢,而出口高速增长,因此外贸逆差大幅减少。1~10月,机械工业外贸进出口逆差为111.51亿美元,同比减少202.05亿美元,预计全年外贸逆差不会超过20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机械工业外贸逆差的大幅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机械工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所增强。从统计数字中也可以看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增幅较大,一些产品的出口增幅甚至超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