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月每吨12018元上涨至今年2月的20168元,对轮胎公司成本影响显而易见
    泰国南部发生洪涝灾害,印尼出现泥石流,中国海南、云南地区持续干旱,海南地区遭遇“达维”台风袭击,这些看似关系不大、类似天气预报的消息,如与天然橡胶联系起来则显得因果分明。 天不作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使得合成橡胶价格“高高在上”、国际尤其是中国橡胶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增长等因素联袂造就了目前天胶价格的高位运行。橡胶占产品成本50%左右的轮胎企业对此办法不多、应对乏力。
    不断走高的天胶价格
    中国期货业协会日前指出,当今国际胶价持续上涨,并达到中长期的历史高位,虽然天胶主产国受产区不利气候等客观因素限制,但其主观上并未出台积极的增加天胶产量和出口量的积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胶价产生了助涨作用。
    天然橡胶是由人工栽培的三叶橡胶树分泌的乳汁,经凝固、加工而制得的,因此天气对其产量影响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利气候的影响是显性的。而由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三大产胶国于2003年11月组成的国际橡胶联盟联手控制并垄断天胶原料供应,协调各主要产胶国生产出口政策、产量和出口量,调控和干预国际产区现货胶价的走势,对胶价走势的影响则较为隐性。抛开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天胶产量占据全球的70%左右不谈,单从2005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中上述三国占据了91.9%的情形,就可知道此因素对中国天胶价格的影响力。
    放眼国内,受地理纬度、温度、风力以及降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天胶产区仅仅局限于海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目前国内天胶产量已逼近60万吨,极限产量也仅为70万吨左右。有权威人士预计未来数年,我国天胶自给率将下降至20%以下的较低水平,对外进口依存度将不断加大。
    “面对目前不断走高的天胶价格,以轮胎企业为主的下游公司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该人士表示。
    橡胶下游企业退路不多
    对于2006年橡胶市场,福道期货认为,总体来看,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供求关系的偏紧就要求橡胶价格继续在较高水平运行。的确,三叶橡胶树从栽种到产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适宜地区有限,加上以国际橡胶联盟为代表的主产国的“限产报价”心里,对来年天胶产量和价格不应乐观。
    一般说来,从原油而来的合成胶可以部分替代天胶,但近几年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国际油价如能保持在现有水平,估计就值得很多人士击掌欢庆了。著名的投资银行花旗集团在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将2005年美国原油期货价格预估由此前的每桶51美元调高至每桶60美元,原因是担忧备用产能不足、供给可能中断。而在花旗之前,包括高盛、巴克莱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预测的价格更高。
    从历史数据来看,受国际油价决定的合成橡胶价格与天然橡胶价格互相制约、互为支撑,故习惯在天胶价格较高时以较低廉的合成胶部分替代天胶的橡胶下游企业而言,退路不多、前途坎坷。
    轮胎类公司应对乏力
    国信证券资深分析师林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橡胶占轮胎类上市公司产品成本50%左右。东方证券石化研究员王晶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分析指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然橡胶当月期货加权平均价从2005年1月的12018元上涨至今年1月的17952元/吨,甚至在2月突破2万元至20168元/吨,这对轮胎类上市公司的成本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王晶进一步指出,轮胎其他原料钢丝、碳黑、帘布由于钢铁价格巍然不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也有不小幅度的增长。黄海股份(行情,论坛)(600597)的2005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6%的同时,主营成本却有28%的增长。这也部分佐证了分析师们对轮胎类上市公司成本上涨的担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橡胶价格的上涨,轮胎类公司办法不多、应对乏力,目前主要有减停产、提价和在期货市场上运用套期保值等几种极少的方法。该人士分析到,减停产主要为中小企业所采用,上市公司不愿也不可能采用。
    面对下游强势的汽车制造业,提价幅度有限,不能完全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一位汽车集团的高层主管也透露,一家汽车制造商所用的轮胎多半是多家企业提供,谁先提价,谁就会遭到“遗弃”,“目前国内轮胎厂商提价一般跟风美其林这样的大公司,大幅度自主提价还不可能。”该业内人士说道。
    轮胎橡胶(行情,论坛)(600623)董秘室孙先生和G风神(600649)董秘韩法强均表示,公司产品从2005年到现在一直根据原材料价格变化不断提价,但幅度有限。对于套期保值,该业内人士介绍说,由于担心期货市场的风险和对该市场的陌生,很少公司采用,即使采用,数量也有限。
    东华期货陶金峰表示:“企业应运用套保手段应对高昂胶价。”他指出,天胶消费企业应当并且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来规避天胶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的风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高昂的天胶价格。对此,韩法强也对记者表示,公司一直有通过套保对冲风险的想法,也在小范围类论证过其可行性,公司出于对期货市场的巨大风险的担忧,今年将在适当时机邀请期货专家对管理层进行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