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浙江充分发挥“入世效应”,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38.2%上升到2005年的65.8%(按2005年年平均汇率对美元8.1917∶1计算),提高2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20.6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成倍增长;“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贸发展格局
    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73.9亿美元,其中出口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1%。“十五”期间,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3287.7亿美元,比“九五”的878.1亿美元增长2.7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长31%,其中出口2289.3亿美元,比“九五”的613.3亿美元增长2.7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长31.6%,比同期进口增幅高出2.1个百分点。2005年,贸易顺差462.1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近一半。
    1、一般贸易成为浙江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额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位。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首次突破600亿美元,达602.4亿美元,居全国第1位,比上年增长28.9%,占出口总额的78.4%;由于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出口也迅速扩大。2005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162.2亿美元,进口8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5%和22.3%,高于一般贸易增幅15.6和10.7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已达21.1%,比2004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民营企业出口跃居对外贸易主力。“十五”前期,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以连续三年超过60%的速度增长,2003年出口额达到152亿美元,超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跃居全省外贸出口主体第1位。2005年,民营企业出口突破300亿美元,达3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5%,出口额居全国第2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2%,比2000年提高25.9个百分点,增量占50.4%;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27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8%,比2000年增长4.1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27.5%上升到35.5%;国有企业出口16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出口规模在全省外贸三大主体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1位下降到第3位,比重由2000年的55.0%下降到21.2%。
    3、传统出口市场进一步巩固,新兴市场逐步开拓。2004年欧盟成员国由15个扩大到25个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浙江省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同时也是浙江省贸易顺差最大的来源地。2005年,浙江省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195、161.2和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8%、43.3%和22.7%,比2000年增长3.9、3.4和1.3倍,三大市场的贸易顺差占总额的66.9%;对东盟、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也有所扩大,对东盟、拉美、俄罗斯分别出口42.4、40.4和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23.8%和22.7%。
    4、出口增长实现了以轻纺产品为主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十五”期间,浙江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向以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大力提高轻纺等传统产品出口附加值的商品体系。2005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0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4%,高于同期全省出口增幅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9.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5%,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7位;服装、纺织品分别出口133.2和11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和25%,比2000年增长1.6和4倍,从2004年起浙江省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总值超过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一,并占到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五分之一份额。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89.9%上升到2005年的95%。
    二、利用外资在数量成倍扩张的同时质量也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浙江省努力克服水、电、资金特别是土地等生产要素紧缺的瓶颈制约,积极调整利用外资结构,摒弃高能耗、低产出的外资项目,转而吸收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调整产业结构急需的外资项目,在保证利用外资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有所提高。五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2.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4倍。
    1、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世界500强投资增多。2005年,全省合同引进外资单个项目平均规模由2000年的152.8万美元提高到474.9万美元,扩大了2.1倍;批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60家,比上年增加23家,投资总额266亿美元,合同外资12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3.6%和18.4%。据快报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球500强公司已有72家在浙江省投资兴办了195家外商投资企业。
    2、外资投向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第二产业累计吸收合同外资44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0.9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81.5%和83.6%;服务业扩大开放地域,降低准入门槛,累计利用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达到97.1亿美元和39.8亿美元,比重分别达到17.8%和15.8%。
    3、利用外资方式和形式多样化,“以商引商”、民营“嫁接”和外资并购形成亮点。“十五”期间,各地在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制,协助企业解决建设及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外商在招商引资中的现实说服力,以及以审批代理服务站为平台,组织专门力量对新报项目开展从立项到申领执照的全程投资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方便了投资者。2005年合同外资增资40.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2%,占合同外资总数的24.9%,比重增加6.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嫁接”外资,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可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引进外来资金,是集约用地招商引资的有效形式。2005年,全省批准“以民引外”企业1448家,投资总额120.35亿美元,合同外资39.3亿美元,分别占非独资企业总数的97.9%、78.7%和86%,分别占总数的42.6%、36.6%和24.4%。外资并购是当前国际资本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也是近两年来浙江省利用外资的又一个亮点,2005全省新批外资并购项目167家,投资总额20.9亿美元,合同外资5.7亿美元。
    4、港资仍居来浙投资之首。CEPA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港商来内地投资的热情,“十五”期间累计合同利用港资208.6亿美元,实际利用94.7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38.3%和37.5%;台湾、日本、美国和欧盟的累计合同外资分别占总额的5.9%、5%、9.2%和8.4%,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6.2%、31.7%、34.1%和39.6%。
    三、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十五”期间,浙江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健全服务和支持体系,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及多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支持和推动各种类型大项目的签约和实施,努力保障援外工作人员和外派劳务人员的安全,为“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484个,中方投资额4.9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62.6亿美元,是“九五”的4.2倍,年均增长32.4%。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2194家,境外投资家数列全国第一。
    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境外投资是浙江省“走出去”工作的一大亮点。2005年,浙江省共批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26个,约占境外投资项目总数的90%,主要集中在温州、金华、台州等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市。投资方式已由一般性的贸易投资逐步转向加工贸易型、资源开发、参股与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投资。
    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秩序持续好转,目前在建境外工程项目89个,主要分布在日本、香港、毛里求斯、秘鲁、新加坡、德国、蒙古、苏丹、阿尔及利亚、缅甸、巴基斯坦、越南、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建筑、电子、机械、纺织、制衣、渔业和服务等行业的工作。
    四、2006年对外经济形势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一些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外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相对平稳,但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1、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世界经济自2002年走出低谷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开始从上年的增长高峰上回落,但2006年平稳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 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5 年和 2006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 4.3%,略低于上年的 5.1%。三大经济体形势基本稳定,美国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就业增加,经济基本面依然看好;日本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消费开支上升,经济复苏的势头比较强劲;欧元区经济社会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但短期内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出现了向下调整的苗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06 年美国经济增长 3.3%,略低于 2005年水平。
    2、跨国投资继续回升,国际贸易较快增长。从2004年开始,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出现反弹,当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强劲上升40%。2006年,随着跨国公司盈利能力提高,出于扩展新市场和降低成本的需要,跨国并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世界经济和跨国投资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世界贸易将保持快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4%,高于2005 年7%的增长率。
    3、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近两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上升期得以延长。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起步之年,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将全面启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从三大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投资冲动依然存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外需动力仍较强劲。在宏观调控措施和经济周期规律的共同作用下,2006 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在近两年 9% 以上的较高增速上有所回落,但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
    4、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了出口积极性。继2004年国家推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后,2005年在原来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再次重新调整超基数地方分担比率。据省国税局统计,2005年全省办理出口退税576.85亿元(省属395.73亿元,宁波市181.12亿元),比去年381亿元退(免)税额增加近200亿元,增长51.4%,比出口退税基数266.08亿元多出310.77亿元,超基数地方承担额23.31亿元,少于去年地方分担额5.4亿元。调整后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全省各级财政出口退税支出总体上约减负5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浙江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
    5、对外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挑战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一是后纺配时代引发的震荡仍将持续。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纺织品配额正式取消,纺织品贸易进入一体化阶段。当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达到115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全年贸易顺差九成由纺织品创造。由于我国与欧盟、美国间纺织品贸易出现新的摩擦,引发了国家对纺织品出口政策的频繁调整。对纺织品加征出口从量关税、出口自动许可管理、出口临时管理等,对美、欧紧俏纺织品的出口管理不得不重新回到了配额许可证时代。这些措施政策变化快、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纺织品出口企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2005年。2006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外贸企业将根据商务部规定,以新系统、新办法申领对美、对欧市场出口紧俏纺织品的配额许可证,贸易秩序在一定程序上得到规范,但将引发配额高价炒卖、中小纺织品企业开工不足等一系列后遗症,企业的生产成本骤然上升,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部分中小企业倒闭。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摩擦风险加大。一些主要经济体以“高失业率”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对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国之一,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 89 亿美元,2006 年这一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2005年浙江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墨西哥、哥仑比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贸易摩擦案件40起,涉案金额9.6亿美元。三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2%。截至2005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2.38%。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各方面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那就是人民币升值将加大出口成本。虽然很多企业采取了远期结售汇、提前收汇、预收货款、延迟付款、外汇资产负债管理等防范措施来消化短期内汇率升值的影响,但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了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将对进一步扩大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四是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及带动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是本轮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和扩张阶段的显著特点。2005年8月底,纽约市场油价创出了每桶70.9美元的历史纪录,较年初上涨65%左右。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仍然较快,国际市场石油需求旺盛,而石油供给则受炼油能力、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石油市场的投机资本也会成倍放大供求缺口。因此,2006年石油价格的走势仍存在大幅震荡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各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另外,2005年以来,浙江省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长平稳、出口高速增长,外需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国民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达到了46.6%。出口已连续 4 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受国际市场空间和贸易保护的限制,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计2006年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5%左右,其中出口增长20%左右,增幅均比 2005 年有所放缓。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与2005年基本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