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近期刊登一篇文章,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宣告富国支配全球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篇题为《新兴经济体东山再起》的文章摘要如下:
自十九世纪发生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世界”富国始终支配着全球经济。
不过,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时代也许已宣告结束。数字显示,新兴或发展中经济体总产值2005年增加到了全球的将近一半。
上述结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物《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再考虑了中国最近把国内生产总值上调17%的因素,同时也把新近实现工业化的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列为发展中经济体。
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折算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依据,是购买力平价,而不是市场汇率。后者可能无法正确反映经济体的相对规模,原因之一是货币波动,原因之二是贫穷经济体内物价较低。
按汇率计算,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产值中所占份额过去25年持续减少,去年降至26%;按照购买力计算却增加至大约50%。
当然,新兴经济体产值占世界一半,人口占世界六分之五,所以,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过,它们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出口份额从1970年的20%猛增到当前42%,过去5年间占世界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新兴经济体如今拥有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消费全球47%的石油。另一方面,它们的股市只占全球资本总额的14%。
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富国企业的重要市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贸易增长速度是同类型经济体之间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
新兴经济体逐渐恢复了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享有的地位。据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估算,截至1820年的18个世纪内,它们平均占全球产值的80%左右。但欧洲技术革命把它们抛在了后面。时至二十世纪初,它们的份额降为40%。
如今,新兴经济体东山再起,出现了数十年来最佳表现。所有32个这类经济体2005年连续第二年实现增长,过去3年增长率平均超过6%,而富裕经济体仅为2.4%。如果这一相对速度得以维持,不出20年,新兴经济体将占全球产值的三分之二。会出现这种局面吗?
有可能。如今,多数新兴经济体活力大增,抵御全球负面冲击的能力有所提高。它们的经济政策趋于成熟:由于实行更严格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多数经济体通货膨胀率下降;它们转而采取较为灵活的汇率;许多经济体出现经常项目盈余,积累了可观外汇储备。旨在开放市场、强化金融体制的结构改革也有助于提高投资成效。
然而,新兴经济体近期繁荣一定程度上仰赖三个难以维系的因素。首先,不断提高的日用品价格对制造业大国产生了刺激作用。其次,低利率降低了偿还债务的成本。第三,出口增加的原因是美国进口需求旺盛。这种有利环境不会持久存在:利率在上升,美国消费者无法维持支出高于收入的局面。新兴经济体的能源密集型重工业也极易受高油价影响。
最大的风险也许是,繁荣会助长自满情绪和改革疲劳。(完)(新华社特稿)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