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随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人民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指导下,始终把科技事业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将科技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科技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员来闽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福建省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新当选的51位院士中,福建籍科学家就有6名,目前全省有94位两院院士(闽籍院士和在闽工作的院士),其中在闽工作的院士有14人。2004年全省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94.25万人,比2000年增加11.11万人,预计2005年将达99.06万人,比2004年增长5.1%。 二、科技投入
    (一)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稳步增长
    科技人才是发展科技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科学知识和科技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尊重人才,让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人才的潜能发挥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优势、知识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从事R&D活动人员分别为7.73万人和2.89万人年,2005年预计将分别达8.25万人和3.39万人年,比上年分别增长6.7%和17.3%;福州市和厦门市的科技活动人员之和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R&D活动人员之和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
    (二)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势头
    科技经费投入及管理是制约科技活动开展的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它直接影响着科技活动的产出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改进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方式,将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创新活动的上游和创新环境条件的建设方面;构建由科技攻关、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及科技产业化环境等组成的科技计划体系;不断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使用的监督制度;增加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2005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成为全省科技投入的主体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科技经费投入规模迅速增长。2004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86.21亿元,是2000年的1.96倍,2001~2004年年均增长了18.3%,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4%;R&D经费45.03亿元,占科技经费投入的52.2%,是2000年的2.13倍,年均增长20.8%,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0.78%。2005年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将接近100亿元,R&D经费支出预计将突破50亿元,其增长速度均将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产速度,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将超过0.80%。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接近八成,福州和厦门两市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居全省前列。
    (三)科技活动项目投入逐年增长
    福建省从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制定政策、资金投入、成果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形成综合合力,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入。培养有能力组织千万元项目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科研团队,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项目落户福建,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全省科技项目数达1.35万项,比2001年增加0.28万项,项目实际经费支出65.85亿元,是2001年的2.2倍,年均增长30.1%。预计2005年全省科技项目数将达1.40万项。2005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共下达了368项,总资助经费1000万元。“环保回收型超薄密食品容具”、“福建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建设”、“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等八个项目被列为200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推广计划”将按照国家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采取国家政策引导和争取有关银行贷款支持的措施,引导和支出科研单位、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影响全局的重大技术,特别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共性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社会公益技术,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加以推广。
     三、科技产出
    (一)科技论文与著作增加
    近年来,福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有明显增长趋势,2004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40万篇,与2000年比增加0.25万篇,年均增长5.1%;福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出版专著540种,与2000年比增加75种,年均增长3.0%。预计2005年福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发表科技论文的总量将超过1.50万篇,出版的专著将突破700种。
    (二)科研成果显著
    近年来,福建省以现有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抓手,搭建科技支撑和科技引领条件平台,在资金投入、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交流合作、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2005年,毛竹笋加工剩余物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项目、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掺钕晶体1.3微米波段大功率激光器研究项目、多种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鉴定,其中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研究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产生了原创性的科技成果。2001-2004年,全省共有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59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107项,三等奖446项。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强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大会为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员颁奖。福建省闽籍院士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至此,我国仅9位科学家获得这个奖项。福州大学副校长范更正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专利申请授权持续增长
    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制度起,全省受理的专利申请持续增长,年专利申请量在全国的排名也有很大进步。2005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为9460件和514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8.2%。到2005年底,全省专利申请累计达6.08万件,专利授权累计3.74万件。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设立和《福建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管理办法》的出台,收到明显成效,专利申请量同比大量增长,有效地推动了发明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专利事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授权的发明专利达242件,增幅超过50%。专利申请数居全国第11位,专利授权数居第8位。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关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建省有2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同时,各地方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各类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从而决定了在国际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国家前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规划、政策,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福建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4.3%,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24.6%,四年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2004年已达29.9%。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速度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福建省产业技术的层次。预计2005年将突破2500亿元大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25%。
     四、科研机构
    科技机构主要是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属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属技术开发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属科研机构组成。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是福建科研机构体系的主体。福建的科研机构集聚了大量的高级科研人才和仪器设备,是福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2004年,全省共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08个,比上年增加134个。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55万人,比上年增长11.8%,占当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3.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仪器设备都有大幅度增长。科研中介服务机构飞速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福建省已经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0多个。2005年,全省科研机构的数量估计不会有多大的变动,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五、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的桥梁,是促进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近几年来,福建技术市场由初期以技术为主逐步趋向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四类贸易均衡发展,技术交易活动领域也由初期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能源、交通、通讯、卫生和社会发展各个部门,技术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2005年度全省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6510项,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457项,技术转让合同200项,技术咨询1503项,技术服务合同3350项;合同成交金额1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通过大量的技术中介和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技术商品的流通和技术市场的繁荣。
     六、科技交流
    2005年,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加强科技对外联系与协作。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科技兴贸项目和示范企业、科技招商、联合国南南合作等平台,着重发展同欧盟、东南亚各国及台港澳的科研合作关系,开拓与非洲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巩固同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引进植物新品种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与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有了新的进展。
    积极推进福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名院、名校之间,福建与兄弟省市之间,以及福建与国家在闽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与共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年度重大科技项目的安排,在优先考虑水平、创新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内地、山区、老区的项目资金支持,推动沿海和山区的共同进步。2005年,厦门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研究的“中国近海典型赤潮生物营养代谢的分子机制”、福建农林大学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研究的“菜田害虫和天敌抗药性进行趋势的分子毒理学研究”、福州大学与英国陆地碳循环动态中心合作研究的“季风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以福建为例”等三个项目列入2005年度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资助经费231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福建省相关领域尽快进入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促进福建省科技创新活动向国际惯例靠拢,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为福建省培养国际水平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福建科技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机制已初步形成。预计2005年,福建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0.8%左右,这与“十五计划目标”1.5%还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仍然较低,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开展科技活动单位数少,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面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2%,2004年为8.9%,预计2005年还将继续下降。显示出较多的工业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科技先导的先进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却忽略了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原动力——技术开发活动,由于思想上不重视或缺乏资金或无合适项目等种种原因未开展科技活动。2004年,在福建101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科研机构243家,平均4个企业才拥有一家科研机构,且科研机构数呈现出减少和不稳定的状况,这大大影响到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约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R&D活动经费投入水平和科技能力有密切关系。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薄弱将会导致应用研究疲软,进而使试验发展陷入困境。2004年,福建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0.78%,预计2005年也只有0.80%左右,这与省“十五”计划目标(1.5%)还有较大差距。当然,福建R&D投入水平偏低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福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特别是部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少。而且三资企业的研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或省外,影响到当地企业自主开发的投入水平。如何提高福建自主创新能力,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技术供给将难以跟上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升级的需要,经济发展将面临瓶颈制约。
    (三)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后劲
    “十五”期间,预计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年均增长将不会超过4.0%;由于近几年科研机构改革,科研机构数每年都有所减少,不少科研机构转制成企业和高校,导致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出现负增长;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素质在降低;2005年全省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预计达99.06万人,比2004年增长5.1%,虽然近年来平稳增长,但仅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5.3%。全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4.9%。
    (四)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全省科技的全面发展
    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来看,目前,福州、厦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其占全省的比重均已超过六成,R&D活动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其占全省的比重也均已超过七成,区域发展极大的不平衡性,制约全省科技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