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趋势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抓紧解决,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
近两年,针对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控制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行业的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产能过剩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在继续上新项目;有些行业尽管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潜在的产能过剩不容忽视。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这些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
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正在大幅度回落。2005年10月末,钢材价格已经下滑到2003年末的水平,而且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部分铁合金产品价格下降20%至30%。与此同时,企业的效益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从目前趋势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抓紧解决,任其发展下去,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就会进一步扩大。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从以往的经验看,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
我们要十分珍惜并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化害为利。今年开始,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中,发展改革委系统主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继续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二是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三是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按照市场原则,以资产、资源为纽带,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对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汽车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强化落实,加强检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积极主动地做好与金融、土地、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不得办理环保和安全等相关手续。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