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儿一起回家老人含笑辞世
“空巢老人”尽显辛酸百态,应引起全社会关注
大年初四晚上8点多,金桂芳老人送走了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们,她回头看着刚才还热热闹闹此刻却空荡荡的房子,不禁抹起了眼泪。 “过完年又剩下我一人了……”像金奶奶这样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被人们习惯称为“空巢老人”。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词汇和话题,却因为在春节过后显出的辛酸百态,再次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对准他们。
【空巢·现象】
一年中团圆饭吃得最香
记者8日上午走进了霞光里小区金桂芳老人的家。
除夕那天晚上,女儿女婿做了一桌子菜,金奶奶觉得一年中就这顿饭吃得最香,也最多,不是因为菜多,也不是因为好吃,只是因为是跟女儿、女婿、外孙女一起吃的。“热闹是热闹,但就一天,要是天天都过年就好了!”金奶奶说。
另一位88岁高龄的俞张氏和金桂芳老人的情况相似,俞奶奶的单室套里就一个人住,里里外外都是一人打理。俞奶奶的子女住在南京市的不同地方,其中三女儿和小女儿住在离她不远的小区,所以三天两头能来看看她。“女儿住得近,能常来看看我,可儿子和媳妇一年还来不了一趟。”今年除夕,老人被小儿子接了过去,全家热热闹闹地吃了顿团圆饭,吃完饭儿子就把老人送回了家。
俞奶奶每年几乎都这么过,子女们轮流接她吃团圆饭,但她从不在儿女家过夜,总是孤独地回到自己的住处。用老人的话说,“一个人已经习惯了”。老人一共生了8个孩子,其中5个是女儿。老伴在她50岁那年就去世了,从此她独自一人拉扯大这些孩子。“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到我60多岁时,最小的女儿也成家了,我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我,从那时候我就一个人住了,一晃就是20年。”俞奶奶说,“老的和小的总是过不到一块去的,吃的和生活方面总是有差别。我也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毕竟他们都有家庭,工作也忙。”
女儿回家老人含笑逝世
空巢老人,城市多,农村更多。且相比较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更容易被忽视。
在苏北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这些老人们在家里除了要品尝孤独寂寞的滋味外,有的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
农历正月初一,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坡墩村,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新年之际,高音喇叭里却传来一阵阵哀乐。村里一直独居的刘许氏,没过完这个春节便撒手人寰。老人独自生活了10多年后,突然因“高兴”而死。原来她有三个女儿,相继出嫁后却很少回来探望老人。今年春节,不知什么原因,三个女儿一齐上门和老人过节。老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不曾想,过了除夕她就咽了气。
这个村的徐保华及徐金双的母亲,也在除夕前因病而死。村党支部书记张德群对记者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们一个村居然死了十多个老人,这是往年不曾有的。
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一般老人要高出许多,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医疗保险,患病时无钱治疗。还是以宿迁农村为例,有一位“空巢老人”在自己独居的小屋里死去半个月才被人发现,当时的情景让不少人看了直掉泪。
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农村还存在着许多老年人老无所养、没有生活保障的现象。甚至有不少子女在外独立生活加之因务工收入较低,不愿承担养老责任。
为见儿子母亲昏倒街头
住在南京市虎踞关60号的丁爱民,是六合人。虽然距离老家并不远,但他一年只能回去一次,看望他那常年咳嗽不止的老母亲。
丁爱民原本在一家饭店的厨房帮工,后来厨师突然辞职不干,饭店老板“临时抱佛脚”,让丁爱民顶上去了。这一下子居然歪打正着,丁爱民炒出来的菜,受到不少顾客的称赞。这样,丁爱民的位置便“转正”,工资也提高了。开始时丁爱民还挺高兴,可一年多干下来,他的休息日居然是零!因为饭店规模并不算大,老板从节约成本考虑,不可能同时请两个厨师。
丁爱民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丁爱民想过辞职,但没有勇气去实现。他知道家里太贫困、工作难找,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这个虽然辛苦但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
去年夏天,丁爱民的母亲坐车第一次来南京。儿子久久不回去看她,她只好来南京看儿子。可是,复杂的南京街道弄晕了老人,怎么找都没找到儿子工作的地方,后来晕倒在广州路上,幸亏一位好心的市民救了她。几经周折,分别好长时间的母子俩终于见了面,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互相看着掉眼泪。
这一幕触动了饭店老板,他终于答应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放丁爱民回去看母亲。
【空巢·解决】【空巢·反思】
谁把老人真正装在心里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他们会在异地求学,会在异地奔波,会在异地创业,虽然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子女疏于照料老人的理由,但这些的的确确已经成为导致“空巢老人”现象的主因。
“空巢”老人在江苏城乡不计其数。江苏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有关报道称,全省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有940万,占总人口的13%,南京也早就进入老龄化城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就南京而言,每10户老人家庭中就有近4户是“空巢”家庭。
省老龄委有关人员认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作为子女,要经常关心老人,做到联系不断,关爱不断;社区或乡村也应该加强邻里互帮互助的风气,做好互动工作,有关方面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养老模式。此外,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同样重要,多加强一些诸如养老院等设施建设及采取一系列民心工程,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徐爱光就“空巢老人”现象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在继续发展现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政府福利养老机构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
8日,记者连线全国老龄委政研处主任吴秋风,他直言不讳地说,“空巢老人”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近些年来,这样那样关于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很多,但似乎效果都不大,“空巢老人”现象仍然有增无减。根本的原因,就是没落到实处,也没人去落到实处。
“没有把老人真正装在心里,没有把老人的问题真正放在心上,才是‘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主要症结之一。吴秋风说。
如何让老人空巢不空
如何真正把关心“空巢老人”的问题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南京市一些社区的实际做法,为这个问题作了较好的诠释。
早在2003年,鼓楼区建立了一所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的对象就是鼓楼区的空巢老人。目前,服务中心有200多名员工。中心规定每一个员工每个月最少要为空巢老人上门服务20小时。按照老人的要求,有的员工陪老人去看病,有的帮老人做饭,还有的搀扶着老人到附近逛逛。春节前,不少老人的被子都是服务中心负责换洗的。
考虑到老人们洗澡也不方便,服务中心每天轮流接送各个街道的老人去洗澡,还请人专门帮老人量血压、理发、剪指甲,上保健课。
“平时只要老人们有需要,都可以打电话到中心来,社工们会尽快上门为老人们服务。有些老人感觉闷,社工们就上门陪他们聊聊,帮他们干点家务,让他们觉得空巢不空。”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南京曙光里社区,则成立了独居老人日托所。曙光里社区主任孙士兰介绍说,建这个日托站是为了更方便地照顾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老人若一人在家觉得闷或是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到这个日托站来。目前,社区有4位独居老人是这个日托站的“常客”,这4位老人因为年龄比较大,都在80岁以上,所以他们的子女给老人在社区日托站“报了名”,希望社区工作者特别留意。对有些老人可能不喜欢往日托站跑,孙士兰和其他3位社区工作者就实行“责任制”,一人负责10个,定期或不定期地上门去看看那些老人,还制作了“爱心联系卡”,上面有社区办公室的电话和工作人员的家里电话、手机。
南京社区的这些做法,或许能为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