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应向国家分红。”国资委目前正在实施的这一国企改革举措日前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赞同。不过,世行同时认为,这些红利应当由财政部转投至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和医疗卫生(2月13日《北京晨报》)。
由国资委统一负责监管的央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在财政监管上基本上处于“地方不管中央不问”的真空,这使得央企虽然年年都创造出巨额的利润,但在其利润如何分配、其分配是否合理、其资金流向究竟该如何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因而使得央企某种程度上完全脱离了中国经济现状,成为监管乏力的体制下的受益者。
那么,央企的利润到底有多少?数字表明:2004年,国资委监管下的中央企业全年净利润为4000亿元,到2005年,169家央企的利润已超过6000亿元。而来自世行的报告表明,由于没有健全的国有企业分红政策,相当于6000亿元的央企利润都成为企业留存,并以此作为产业扩张的资本。
由于生长在一个缺乏资金监管、缺乏有效竞争的优裕环境中,有人曾将央企比之为海族馆里的鲸鱼,大则大矣,但既无捕食能力,又缺乏自我调整能力。如此的央企,除了能在垄断的环境中稳定地发展外,恐怕根本无法担起在世界的范畴内进行竞争的重任。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央企依靠着国家的扶持与自身独特的位置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之后,并没有将其所得利润拿出一分一毫用之于国家与社会,由此导致的是,只有国家对央企的投入,却不见央企对国家的回报。这样一种有去无回的投资模式,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国资委酝酿之中的“央企应向国家分红”,并随之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则体现了国家对一切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的方针,同时更是对公共财政理念的一次践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资委要求央企向国家分红,还只应视为国家对央企开始加强监管的第一个信号,央企的这些红利能否在政策允许的范畴内由财政部转投至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其实更为重要。世行建议的深意,由此尽皆显现。
当然,央企向国家分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一系列的测算,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指导,以及中央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此外,如果世行提出的将央企红利投至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议能够落实,那么不失为一件缩小贫富差距、造福社会的大实事。
此举既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央企的资金的控制,也有利于国家一再吃紧的财政开支,同时更有利于千千万万的工薪阶层的利益,可谓是一举三得。这一点,恰如世行所言,国有企业的利润和改制收入都是公共财政收入,因此必须按一套统一的标准来分配所有的公共财政资源,以满足公共需要。我以为,这样的认识,才与公共财政理念相吻合。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