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显著标志。回眸"十五"的最后一年,福建省围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在构建六大可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全省重点流域、区域整治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明显加强,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福建生态省建设正一步步朝着规划的目标扎实推进。
    一、环保产业势头强劲,生态效益型经济步伐加快
    在工业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带动区域产业化升级。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2005年全省共投入2.39亿元完成环境污染期限治理项目411个,共有11845家企业办理水污染排污申报,6700家企业办理大气污染排污申报,4403家企业办理固体废物污染排污申报,全年关停并转迁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315家。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削减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效益也随之增加。环保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单位已有近1000家,产值已发展到160多亿元。在农业发展上,大力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优、生态农业。全省建立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其中省级有机食品试点基地6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超过200个。在消费理念上,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资源永续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明显改善
    对资源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高效、洁净、低耗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福建LNG总体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强化矿业整顿和水土流失治理,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青山挂白"专项治理工作。海洋、土地、水、林业和矿产等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平也得到提高。农村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加大了农村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此同时,福建生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2005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全年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7个,面积达1004.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0.03%;环境噪声达标区92个,面积达501.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0.29%。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44个,示范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4%。已建的自然保护区9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以上。
    三、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镇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2005年福建省环境总体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全省12条主要水系水质达到和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占89.4%,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七大水系的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河流。9个设区市的22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5.37%,县级市为96.6%。城市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为50.3%,较上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其中泉州、福安、龙海内河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以API指数统计均为优和良,优于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在全国84个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的环保重点城市中,按API均值由低到高排列,厦门第10位、福州第15位、泉州第24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A声级均值呈下降趋势。辐射环境质量良好,环境放射性状况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力度加大。预计2005年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建成了点、线、面和树、花、草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建成各级绿色学校1400多所、各级绿色社区超过200个和一些环境秀美乡镇,共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环保监管能力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实施建设省环境监测体系一期、二期工程,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总值已从2000年约0.4亿元,增至目前约2亿元。全省89个监测站已有68个通过了计量认证。全省水、气、声监测断面(点位)增至4434个,其中省控断面(点位)比1998年增加了1651个。建设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10个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1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已建成并对74个重点污染源、23个大气自动监测点和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在线监控。福州、三明、泉州、厦门等设区市监测监控分中心也初步建成并对118个点位实施自动监控。环保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福州、厦门及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备的应急监测车已先后投入使用。在加强环保监管硬设施的同时,软环境建设也进一步加强。各级环保部门都加强环保立法工作,修订并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而保障生态安全。
    五、信息决策能力提高,科教宣传和国际合作继续加强
    2005年全省加快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应急信息平台,宁德等设区市均成立环境信息中心,实现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储备与共享,环境信息网络服务不断加强。倾力编制的《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该成果纳入《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继续加强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环境调研活动,举办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环境科学学术讲座、海峡环境科技论坛等宣教活动。强化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环保项目成果对接34项,总投资额达4.4亿元,环保技术需求对接20项,总投资额达2.7亿元;召开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国际研讨会,与来自加拿大、瑞典的专家们互相交流学术报告,交换研究动向和学术成果;与德国莱法州合作签订了13个循环经济项目,引进德国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等,福建省对外合作走在全国前列。
    2005年,福建省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的环保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环境保护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也使环境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我们应当把握"十一五"的有利时机,加快环境保护步伐,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