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过,珠三角等地不少企业纷纷采取加薪、增加员工福利待遇等措施,以期化解企业在往年所遭遇过的缺工难题。
不难感知到,眼下无论是有着多年打工经验的农民工、还是学业有成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要想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十分不易,如果进而想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此境况下,当企业主动提出给被聘的员工加薪、加福利亦可谓“十分难得”。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用微薄的令人心寒的价格在中国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换言之,中国劳动力的价值应成为企业重新考量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中国劳动力廉价”之论不会十年一成不变。实际上,当前中国劳动力价格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上涨。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一项调查便动摇了人们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中国面临着比印度还要高的工资成本。这项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经理层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甚至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有些人士结合上述这个报告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事实将逐渐成为历史。
不过,值得警觉的是,由于目前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中国企业主要以低廉的劳动成本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近些年来,我们耳濡目染这样的事实,即“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众多中国企业得以“遍地开花”的利器。在一位新加坡的青年华商眼中,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是16美元,在墨西哥约是4美元,而在中国约是0.5美元。2004年以来,关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爆发“民工荒”的话题一直未绝于耳,这个艰涩话题的背后,隐藏的实际上也是中国劳动力成本长期过低的现状。
综合有关历史资料发现,中国内地当前的劳动力成本大体与韩国、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类似,平均劳动力成本则与韩国1975年的状况相同。小而言之,劳动者拿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工资,必然失去许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且生活保障度低;大而言之,由于技术人力缺乏,恶性循环将导致产品的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下降,劳动力价格的差异最终会与技术等级的差异接近。
我们同样不难看到,“廉价劳动力”还被年复一年地当作招商的耀眼旗帜,撩动着众多国际资本大鳄前来中国投资设厂的心弦。表面上看,廉价劳动力是中国近年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而在此过程中,许多企业沉湎在“一味苛求低价格”的扭曲市场中,他们往往通过过度追求低价劳动力等方式来追逐所谓的持久国际竞争力。令人忧虑的是,中国企业一旦离开低廉劳动力资源支持,将何去何从?
日本学者南亮进在《走向大国的考验:转折期的中国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力紧缺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经济将转轨,企业也必须转型。国内则有研究人士指出,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在数年内丧失。
逐步显露的迹象表明,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所谓“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外企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且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