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钢厂的宝钢与世界三大矿业巨头第3轮铁矿石谈判日前正式启动。已经进行了2轮预备性质谈判和1轮非正式交流的钢矿双方,此番将就市场基础性问题进行沟通。
    按照预先计划,2月中下旬谈判将进入报价阶段,但一直以来的“胶着”状态没有给报价创造条件。 一位熟悉谈判情况的人士向记者证实,第三轮谈判,双方将把各自对相关市场的走势和供需关系的看法摆出来,然后进行详细论证,进而展开充分的意见交换和讨论。
    据了解,由于钢铁业和矿业对2006年度全球铁矿石市场走势的判断“方向相反”,矿业坚持涨价,而钢铁业坚持矿价必须下降,前两轮谈判无果而终。
    从2004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价格谈判成为经贸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05年度的谈判,由于价格涨幅高达71.5%,作为全球第一买家的中国在谈判过程中又没有取得足够的定价权,舆论一片哗然。
    此间分析人士说,上下游之间市场效应传递的时间差、市场准备的不充分以及市场格局的重组是2006年度铁矿石谈判出现僵持状态的主要原因。
    矿山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其在谈判中常常取一种“回头看”的姿态,而市场的准备不足也使得“盯着脚尖向下看”的姿态成为一个重要谈判因素。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业的分散格局使得其长期产业战略十分欠缺,在矿石的总进口量中只有不足一半的数量纳入了长期合同采购的框架,合同价与现货价长期的价差让矿业巨头心理十分不平衡,使得现货也成为谈判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业内人士同时认为,“僵持”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可以让双方把矛盾和分歧“看清想透”,不轻易在短期利益博弈中让步,有可能会引发对长期利益关系的思考,并最终启动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格局的全面调整。
    事实上,目前的国际铁矿石市场已进入一个微妙阶段,涉及的不是一、二年的走势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变动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国需求”成为决定市场走向的主要力量。
    据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预计,到2010年,中国铁矿石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5%至60%。与此同时,今年全球铁矿石新增产量预计可达5500万吨,未来3年内增量约1.65亿吨,这些增量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将主要流向中国。
    因此,目前国际矿石市场的格局是中国与矿业巨头的“双向依赖”,而“双向依赖”的最佳合作方向就是“向前看”,即追求长远的利益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