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_个股风云_股票频道 > 地域板块
结构调整:解决海南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时间:2006年02月17日16:15 我来说两句(0)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上海万得资讯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历来是就业问题的难点所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人尽其能,人适其用,人得其酬,才能避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三农"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十一五"时期,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缓解劳动力供给的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关系到海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

    一、海南省农村劳动力及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16周岁)以上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不论是否参加劳动,均计算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之内。这个定义意味着,农村劳动力资源含农村人口中符合年龄段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以及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口三个部分,而不包含因长期患病、劳动教养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机会的农村人口。另外,由于农村现行所有制及传统农业的特殊性,农村劳动力中的失业群体,主要以隐性的方式附着于农村经济系统内部,理论上将这一群体称为剩余劳动力。

    (二)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海南统计年鉴》,2004年全省乡镇人口有519.61万人(注:本统计范围指全省200个乡镇行政范围,不含农垦系统),占全省总人口的63.53%。乡镇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265.94万人,占乡镇总人口的51.18%,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243.26万人,不足劳动年龄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有9.98万人,超过劳动年龄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有17.15万人,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有4.46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海南省乡镇家庭从业人员250.0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67.38%。按全省乡镇110.88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26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128.99万人,占51.59%;女性劳动力121.05万人,占48.41%。男性从业人员高出女性3.18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10.16%,20-34岁的劳动力占39.02%,35-44岁的劳动力占22.91%,45-59岁的劳动力占18.88%,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9.03%;从受教育程度看:海南省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9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5.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1%。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7.2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

    与1987年相比,全省农村从业人员增加76.20万人,而同期全省全部从业人员增加90.35万人,全省农村从业人员增加量占总增量的84.3%,说明农村就业的贡献比较大。海南省主要年份全部从业人数和农村从业人数。

    综上所述,海南省农村拥有较大规模的劳动力,但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系统所必需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这种现状决定了其所能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也较低。这说明,海南省农村尽管拥有数量可观的劳动力,但在现代化的生产系统中可利用的劳动力并不充分。

    (三)海南省农村劳动力产业构成

    从产业分布上看:全省250.05万农村劳动力中,有190.76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76.29%;有16.71万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仅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68%;有42.58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7.03%。可以看出,全省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是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3倍之多。作为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在海南省的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上的分布呈现明显不合理状态,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分布的比例为1:0.09:0.22,结构分布明显不合理。

    建省以来,全省农村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都呈增长态势(见表1),与1987年相比,农村从业人员数增加76.20万人,第一产业增加最多,增加40.30万人,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7.56万人和28.34万人。但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以第三产业为最高,2004年比1987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6.7%;农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次之,建省17年增长82.6%,年均增长3.6%;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最慢,建省17年只增长26.8%,年均增长1.4%;全省农村从业人员17年共增长43.8%,年均增长2.2%。发展二、三产业是增加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表1:海南省主要年份农村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1987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4年从业人员 173.85 190.10 202.85 224.60 240.27 250.05第一产业 150.46 162.22 164.60 177.36 187.25 190.76第二产业 9.15 9.62 13.48 14.06 16.33 16.71第三产业 14.24 18.26 24.77 33.18 36.69 42.58

    (四)海南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构成

    而在190.76万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以种植业为主体,有162.36万人,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85.11%,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4.93%;从事林业活动的劳动力为17.88万人,占农林牧渔业人员总数的9.37%,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15%;从事畜牧业活动的劳动力为2.14万人,占农林牧渔业人员总数的1.12%,占农村总劳动力的0.86%;从事渔业活动的劳动力为7.42万人,占农林牧渔业人员总数的3.89%,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97%;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劳动力为0.96万人,占农林牧渔业人员总数的0.50%,占农村总劳动力的0.38%。尽管第一产业中,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不高,但就业潜力不容低估,加快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也是解决农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海南省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构成

    在59.29万非农产业人员中,以从事商业、餐饮业、物资供销仓储业的农村劳动力最多,有17.22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人员总数的29.05%,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89%;从事工业活动的劳动力为8.59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人员总数的14.49%,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43%;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有8.12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劳动力总数的13.70%,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25%;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的劳动力为6.36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人员总数的10.73%,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54%;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8.99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人员总数的32.03%,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59%。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较弱是制约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客观条件。海南省工业发展基础比较差,工业生产竞争力不足,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8%,工业在业人员比重仅为5.8%。受制于工业经济的影响,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人口就业矛盾突出,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增多,社会待业人员增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弱。

    (二)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消化。2004年海南省乡镇企业44773个,企业从业人数312417人,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7人。海南省乡镇企业发展的高峰期在1995年,乡镇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分别为136089个和508011人。由于海南省乡镇企业经历了十几年相对较低层次的发展后,逐渐暴露出科技水平低、设备陈旧、经营管理手段落后、企业制度不合理、产品质量低等问题,致使原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出现回归。应该看到海南省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是比较低的。与内地相比较,海南省的乡镇企业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的转移消化。

    (三)城市化水平低,小城镇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海南省只有地级城市2个,县级城市6个。只有海口市的城镇人口接近100万,三亚市城镇人口20万左右,其他城市的城镇人口规模均在10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与带动作用,因而也影响了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四)"文化素质较低"与"劳动技能较低",造成"劳动收入较少"、"就业机会较少"是制约海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内在因素。近年来海南省农村劳动力在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受到"两低"、"两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已由过去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即使就业也只能选择从事简单劳动的岗位,劳动的回报难以提高,而劳动收入少又反过来抑制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抓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这个关键环节。

    (五)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海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摆脱贫困,尽快致富是海南省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养成的等待政府发救济,盼望国家给补助的"等、靠、要"思想,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致富思路不开、致富门路不多",没有象发达地区的农民那样,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途径,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一技之长。

    三、"十一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测算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预测

    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量较大,供给充裕。据测算,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左右,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长率为2.2%,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速。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年龄人口见表2,农村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每年267.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平均每年292.3万人,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10-11万人,退出劳动年龄人口4-5万人,每年净增劳动力资源6-7万人左右。表2:"十一"时期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预测

    单位:万人

    年份     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人口
    2005年       272.56         249.46
    2006年       279.84         256.32
    2007年       286.46         262.37
    2008年       293.04         268.47
    2009年       298.24         273.27
    2010年       303.82         278.55

    (二)外出劳动力客观分析。

    根据《2005年海南统计年鉴》,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25.96万人,其中当年外出劳动力8.29万人。全部外出从业人员中,外出到县内其它乡镇9.31万人,外出到省内其它市县10.96万人,外出到国内其它省份5.50万人,到国外0.18万人。

    另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加大,有关部门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广东等地务工,仅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到外省务工人员21333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4639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67729人。

    综合以上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近几年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外出务工人员近几年有所增加。比较客观地分析,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达到每年8—10万人,其中到外省务工人员为3-4万人,本省内转移农村劳动力4-6万人。

    (三)"十一五"时期农村就业初步测算。

    除了要解决净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外,另外还要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海南省农村失业人口为16万人左右,如果每年再考虑解决2-3万农村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时期,每年要解决农村8-10万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

    "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就业测算目标为:每年新增8-10万就业人口。

    (1)流向本省城镇二、三产业每年增加就业2-3万人;

    (2)本省第一产业每年增加就业3—4万人;

    (3)流向外省增加就业3-4万人;

    (4)国际劳务输出,不定。

    注:以上目标受就业统计资料的限制,仅含全省200个乡镇范围。如果要包括全省农垦系统的就业问题,粗略估计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左右,实现最高就业目标就可以解决扩大范围的就业问题。

    目标完成可行性分析:第一条,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04年,二、三产业就业共增加27.6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92万人,除了4万人左右属于城镇本身净增就业人口外,有3万人左右属于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也就是说,"十五"时期前四年完成的目标应该在"十一五"时期不难完成,还留有一定余地;第二条,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1—2004年,第一产业就业共增加8.7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1万人,与以上目标有些差距,但不太大,通过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在"十一五"时期也可以完成;第三条的原因已在本文前面提出,这里不再赘述,但本部分就业人口在统计上计为外省就业人口,即务工地统计为就业人口,同样外省来海南省务工人员统计为海南省就业人口。总之,经过努力,以上目标是可以完成的,并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同时各分项目标可以根据当年情况内部调整,以实现总体就业目标的完成。

    如果实现上述目标,既解决了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也部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减轻了过多的农业人口对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的压力,对开拓农民视野、缩小城乡差别有积极促进作用。实现农村充分就业,是海南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方式,对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积极意义。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扩大农村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实现上述就业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政府重视、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相结合,做到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优化,把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就业的三条主要渠道。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战略意识,加大农村就业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农村就业当作构建和谐海南的一件大事来抓,要自觉地把扩大农村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分析和把握农村就业的宏观形势,进一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就业工作,实现农村充分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把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计划目标,以发挥计划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二是实行积极的农村就业政策,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农村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大对弱势就业群体的扶持力度;四是抓加大就业状况的监测力度,优化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努力提高政府对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加快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优化,实现农村劳动力内部结构性转移。海南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四季如春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开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农村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战略。通过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运输和销售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通过农科教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消化部分剩余劳动力。二是继续推进耕作制度改革,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不改变大部分农民依赖土地的条件下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调整水田种植结构,扩大超级稻的比例,进一步增加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热带水果(如香蕉、石榴等)的面积,以优质占领市场,创造更佳的种植效益;加大丘陵山地开发,推广种植各种适销对路的热带经济作物,以品牌占领市场,获取良好的开发效益;充分利用热带气候优势,增加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以绿色食品占领市场,获得更好的地区生态效益。三是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继续发挥种植业优势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以林桨纸产业一体化为楔机,扩大速生丰产林面积,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尽快完善速生丰产林采伐管理政策,减轻速生丰产林经营者的税费负担,鼓励山区农垦系统向速生丰产林转产;进一步优化畜牧养殖结构,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并由生产优势向加工优势、创汇优势转化;加快渔业发展,扩大海、淡水养殖,沿海市县要利用各种投资形式建造更多大吨位级渔船,组织海洋捕捞集团公司,提高深海捕捞产量。

    (三)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就业总量增长。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尽管现代工业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是少而精,表面上看对农村劳动就业贡献不明显,但现代工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的推进效应是最大的。工业不发展,经济发展的后劲会欠缺,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会因此而变慢,就业发展的后劲也会严重不足;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国家中,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到工业,就可以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当前,海南省第三产业不仅容量小,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不仅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农村产业化要求提供多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村工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要求信息、交通、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行业相应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居民服务、旅游等行业的繁荣与兴旺。因此,振兴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对改善农村就业至关重要。

    (四)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水平的战略支点,也是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变增产不增收的根本要求。一是加强市县中心城镇的建设。县城和中心城镇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它们是农村城市化的"龙头",可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对于农村小城镇,则应因地制宜,把重点放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强小城镇的活力;三是将小城镇建设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民到中小城市建房买房;四是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到工业园区投资兴业;通过广大农民进城聚居,进城就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把劳务输出当成重要产业来抓。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化流动工程,规范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建立有利于外出就业、返乡创业以及流动就业机制。成立劳务输出和劳务培训的中介组织,以广东地区为重点,积极开拓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城市建立联系点和网络,搞好跟踪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韩、日等国家加强劳务合作关系,继续扩大传统劳务输出项目。简化出国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逐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六)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劳动者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主动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要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农村实际需要,在职业学校设置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使职业学校毕业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就业;要在农村推行劳动力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劳动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要适当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一定数量的高、中级技术人才;要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培训,在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要帮助他们分析查找贫困的根源在于主动致富不足,在于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意识,要促使农民的观念发生质的转变,从"帮我富"向"我要富"转变,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就业的积极性。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禽流感疫情 伊朗核问题
·中国工程师巴基斯坦遇害
·都灵冬奥会 德国世界杯
·购车指南
·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病逝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第4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2006NBA全明星赛
·体育彩票 足球彩票
·华裔孕妇在美被驱逐流产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