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煜辉认为彻底扭转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问题关键
    当下,中国之利率从根本上讲不能反映实体经济中资金的真实价格,宏观调控的价格型调控手段------利率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相当的距离。 "所以,对中国的利率别太较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日前对记者作出上述表示。
    央行行长周小川于12日在上海出席国际清算银行会议期间表示,中国目前无需调整利率,利率水平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刘煜辉认为,周小川的表态或许从某种程度反映出一种无奈的事实。
    刘煜辉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约3万亿元的债券,而其中中长期固息债约2.4万亿元。假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10年,久期为7年,如果央行升息25 b P,其所持债券理论上会下跌1.5%,此时四大行的损失可能高达360亿元。
    目前,一方面商业银行存贷差达到创纪录的近9万亿元,出现了银行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困局,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率在1.8%左右(最低曾接近1.3%),远低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形成倒挂之势,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减息之说不绝于耳。
    另外,银行信贷进一步向发达地区和大企业集中(包括金融创新活动亦如此,大型企业不仅受到信贷的青睐,还得到低利率的短期融资券的眷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极其紧张,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愈加严重,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据央行调查统计地下金融规模高达9000亿元之巨,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如果说中国还有市场化的利率的话,体外循环的利率水平或许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当下的资金供求状况。
    刘煜辉表示,可以设想,以现行之市场格局,无论存贷基准利率升或降,银行大多数信贷利率依然会紧贴浮动管制下限(基准之下的10%)潜行。而利率调整根本无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困局。
    他认为,从短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短期利率倒挂,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利润,增大银行利率风险。从长期看,是金融体系效率的进一步损失,在信贷总量收缩的同时,信贷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与银行体系资金非常充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等经济实体、个人的贷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满足。
    对于破解流动性过剩之困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加强金融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贷款投放等不一而足。
    刘煜辉强调,从银行自身而言,应更多着眼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完全可以在贷款投放上有进一步的作为,而不是一味的回避风险。同时通过金融创新,拓宽资金的运用渠道,拓展利润空间,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他说,从根本上讲,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彻底扭转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关键,银行的转型最终必须有赖于整体经济的转型。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方能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动力,最终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