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宜 高凡 北京、上海报道
利率互换,一个全新的利率衍生品。
“利率市场化需要很多辅助措施。”总部在上海的一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而央行在2月9日推出了利率互换就是这些辅助措施的一项。 只要存在利率波动,就要有相应的衍生产品[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去规避因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现在,市场上最激动和活跃的是那些跃跃欲试打算提供此项业务的银行,他们不遗余力地向那些潜在的客户推广这个产品的必要性,尽管大部分机构还没意识到这个听起来高深的工具对他们到底有什么用。
创造需求
目前,除存款利率外,大部分资金的价格已经放开。“央行以后有可能只规定一个存款利率上限,只要维持这个上限,其他的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这位人士预测。
而当有一天利率真的随行就市的时候,所有运作资金的机构,都会有利率互换的需要。
“更多的利率衍生品种,比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可能会在将要建立的金融交易所交易。”这位人士预测道。
就像有步骤推进的汇改,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也需要各商业银行的慢慢消化和配合。
对于刚刚推出的利率互换,最活跃的是产品提供者。
央行公布试点通知后,国开行和光大随即公布了双方去年10月初步达成的中国首笔利率互换交易的细节。当时双方约定,待央行有关政策出台后交易生效。
那些真正的需求者,反而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工具的必要性。
但对于大部分机构来说,目前,这个衍生工具,听起来不仅高深,而且似乎和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然而,需求并不是没有。
“如果客户认为加息,我们就把他们的固动利率资产,换成浮动利率的,如果另一些人持相反观点,我们就给他们反着做。总之,只要顺着客户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怎么都有生意可做。我们有个行话:‘没有不好的东西,只有不适合的价格。’关键是要给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说。
“以前利率互换还没出来时,很多银行对固定利率房贷只是观望。现在,我们也正在研究尽快出台。”这位人士接着表示。
对于这项全新的业务,一些银行正打算像过去拉存款那样去拉客户,在初期,主要是给客户解释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尽管现在大部分客户还不认为利率互换和自己有关系,但也许过两年,就会发现没有它不行了。利率互换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工具,可以实现很多资金管理的需要。”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亚行与外资行同行
但在提供服务的一方看来,客户对新产品的“无知”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一些银行早已嗅出其中的商机:“没有客户?这不是理由!”
开展开发性金融的亚开行就是其中之一。
亚洲开发银行在去年发行了10亿元固定利率的人民币债券,但按照亚行内部的章程,对于发债余额未用的部分,必须以浮动利率计息。
“所以,他们可能需要做资产匹配,这就需要做利率互换。”一股份制银行人士评论说。
事实上,去年与国开行和光大同时提交利率互换方案的亚洲开发银行,选择了外资银行为它提供服务。
“在发了人民币债券后,我们一直在和央行协商,希望可以做利率互换。”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金融专家张雪春告诉本报。
“其间,中、工、建几家银行也在和我们接触,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两家外资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毕竟这些银行在国外市场已经有了多年做衍生产品的经验,无论是人员还是操作流程都更成熟。”张雪春说。
当第一个利率衍生品放行的时候,外资们还是站在了一起。
而2006年底,人民币业务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外资对于人民币业务的需求也将由此加剧。他们选择的参与方式值得关注。
国开行“做庄”
实际上,最早觊觎利率互换市场的应该是国家开发银行,也因此它拔得了头筹。
从去年开始,国开行就多次召集金融同业,组织关于利率互换的研讨会,俨然要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
在多个场合,国开行并没有回避自己想做利率互换做市商的雄心壮志。只要在市场中取得做市商的地位,就意味着可以从客户手中接过大量利率不匹配的头寸。在双向报价的过程中,只要交易量足够大,做市商就可以坐享买卖价间的无风险利差收益。
同时,国开行作为市场最大的发债主体,可以通过在市场上发债将其持有的大量掉期头寸平掉,在这一点上,国开行具有其他银行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在政策性业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国开行正试图不断拓展其商业化的地盘。”一位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称。
在与光大完成首笔利率互换交易后,2月15日,国开行向具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金融机构下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与具有衍生品交易意向的金融机构进行协商,签署主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协议内容不仅仅包括利率互换,更囊括了包括基差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期权、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等所有能想到的金融衍生产品。
看来,一直在倡导“开发性金融”的国开行,除了可以获得市场的良好口碑外,自有它的考虑。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