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备已无悬念。
2月16日,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备小组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正式的筹备会议,并确定一年之内,暂借上海期货交易所第八楼作为办公场所。同时首先推出股指期货产品,此外利率衍生品、国债期货也属于非常有希望的品种。
紧张筹备
从1月12日北京举行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获批消息,到2月16日召开第一次筹备组会议,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正在有序的推进中。
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次筹备会议之前,证监会已经就金融交易所有关问题开了两次内部会议。商讨有关人事和股东间协作问题。
本报获悉,目前筹备组人事方面的安排是,范福春担任组长,副组长杨迈军和姜洋,剩下的四个组员分别由来自上海证交所、深交所以及郑州和大连商品交易所负责人担任。
“至于总经理人选,要求是有背景的和有经验的人担任,需要懂证券、期货,且具有一定银行背景。”接近证监会人士告诉本报,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定位为将来上市的国债、利率、汇率期货做准备。因此,未来交易所的管理层可能是一正四副由监管部门指派,其中,银行界、证券界两个,三个来自期货界。
而现在初定的机构模式是,采用股份制的创建形式,五个交易所各出资20%作为股东,所以对未来交易所总经理的要求考量就非常大,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强势人物,善于协调五个股东的关系。
“在现有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能在这么快时间里决定成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实在有些突然。”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人士表示,从期货本身特性来说,通常是先有产品,后有交易所。该人士表示,此番政府如此大力推进金融交易所的建立,从政策预期上看,交易产品将很快推出。
交易所规则必须是统一的,如果各种产品有各自不同的规律、交易模式和交割方式,实际上是比较奇怪的。从维护证券市场的角度看,股指期货是目前最合适推出的产品。分析人士认为,从最近一段时间政府陆续出台的各种利好消息和政策看,似乎都在表明政府向中小投资者放开中国期货市场的态度。同时,可以有效转移巨大的货币压力。“初期不好,有了赚钱效应就会参与”“业内人士指出,政府放开金融衍生品市场,会吸引大批的中小投资者投资,这点没有疑问。对会玩的人来说,这将又是一次很好的赚钱投资机会。和商品相关的衍生品,例如商品期权之类还是放在商品交易所进行,和金融相关的衍生品则放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所。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将怎样选择交易对手性质?”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设立,是以品种创新为主,那么在风险控制方面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机制来平衡整个市场。
国外对冲基金一定会感兴趣,只要放开,可以通过股票市场,QFII等方式进入。这样的话,对交易所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求更高。
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因此设计一套程序,告知入市者,从而在程序上也保证相对公正。
市场诱人
金融衍生品市场“蛋糕”诱人,这已经是一个被证明了的事实。
金融交易所的设立,必然会引起我国金融市场格局的重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市场各方更加激烈的博弈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发展历史不过30多年,但金融衍生品市场因具备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等期货属性而迅速抢占了原有的金融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期货等衍生品成交规模在期货交易中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不足1%,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在世界各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活跃的外汇、利率、股指等金融期货合约有几十种。欧美等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近几年大幅上升,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金融衍生品成交额远远超过现货交易。
相比国际市场的繁荣,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巨大需求的存在,足以证明这一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8160亿美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突破了14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04年底,我国国债余额为29631亿元,其中内债28803亿元,外债828亿元。数额如此之高,在没有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市场汇率和利率一有“风吹草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同样,在投资者人数多达7000万人的股票市场,因为缺乏金融衍生品这一风险规避工具而遭受的风险也十分明显。自2001年以来,沪深股票市场已经历4年多熊市,大盘股指“跌跌不休”,而投资者却因为没有相应的做空机制,只能认赔或出局,运作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也很无奈。市场于是对金融衍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权证的火爆,也预示着金融衍生品市场“供不应求”的空间。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国内期货经纪公司是一个重大利好,它将给处于困境的国内期货业带来发展契机。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吴君认为,尽管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具体归属问题还在讨论,但不管怎样,期货经纪公司都将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领跑地位。
可以预见,未来新的金融衍生品种上市交易后,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会向期货经纪公司寻求金融衍生品代理业务,这将给期货市场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期货经纪公司,这一市场带来的利好同样惠及券商、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汇率风险和利率变动的风险将日益显现。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风险,也将是其入世后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参与中,也会通过风险对冲,获得更多赢利机会。
不过,这一新市场的监管,则存在着管理层之间的协调问题。从目前的具体交易品种划分看,国债、利率期货等很可能要由央行和财政部来负责,外汇和本币等汇率期货的监管者则可能是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而作为交易主体的国内外各大银行,又涉及到银监会的监管范围。股指期货的监管者必然是证监会,但也涉及到证监会期货部门和证券部门的协调问题。不仅如此,随着机构投资者渐渐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力,其监管机构包括保监会在内很可能达到8家之多。
且不论这一场监管之争谁是赢家,有关专家提醒,监管一定不能政出多门,否则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摩擦成本增加,直接危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