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您写的《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在东方网上发表后,在海内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种议论都有。我想请问您几个读者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您为什么要写《改革不可动摇》一文,有什么背景?
答:2006年,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的30周年,也是我主持撰写“皇甫平”系列评论呼唤深化改革的15周年,同时又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去年11月底,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旗下的《世界》月刊执行主编姚献民先生,前来找我,写了一篇关于我15年前发表“皇甫平”文章经过的访谈录,并约我为他们杂志撰写一篇“本刊评论员”文章,讲一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重要观点。我答应下来了。这就是我写《改革不可动摇》一文的由来。
去年,有些事给我感触很深。比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一些社会人士联名向中央上了一份新“万言书”,要求中央撤销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使我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几个“万言书”,如《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影响我国国家安全若干因素》、《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等。这些”万言书”一脉相承,都是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反对改革。还有,有的以个案来轻率否定国企的全部改革,导致有些人在媒体上掀起一股攻击、丑化为改革作贡献的我国经济学家的浪波。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媒体又发起批判西方新自由主义,并借此否定我国市场化的改革。甚至有人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有的校长、院长、系、研究室、研究所的主任、校长助理等等,领导权被篡夺了,不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如此种种现象,早已令我心存忧虑,似乎又回到了15年前那一场“改革姓社姓资”的争论。恰好此时,思想理论界一些同志已敏锐警觉到当前以反思改革的名义来否定改革的思潮。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提笔撰写了〈〈改革不可动摇〉〉一文。要说背景,这就是背景吧!
编辑:有人说您的文章是为某种政治势力张目,为改革的失误辩护,这个意见,您同意吗?
答: 我不了解“为某种政治势力张目”的“某种政治势力”,究竟是指什么势力?我现在只是一个退休老干部,从北京息影回到上海过半隐居的生活。平日不参与政治活动,只是跟南怀瑾老师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参研禅学。我根本没有接触过什么“某种政治势力”,谈何为其张目?作为一个为党的主流媒体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报人,我一直以党的决议、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然后结合实际,结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写些触及时弊、为民请命的文章。〈〈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宣传的正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
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国外许多政治家也都给予很高评价。改革中有缺点,有不足,有失误,需要总结改进,这一点没有人否认,这也才体现与时俱进、“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嘛!我并没有为改革失误辩护,我在文章中对改革进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是都直白地写出来了吗?关键在于怎么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是靠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去解决,还是动摇改革,否定改革,反对改革,走回头路?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得好,而不是反对改革走回头路。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问题的要害恰好在这里。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一直是鲜明的,而且是一以贯之的。
编辑:您已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再写这样的政论,用意何在?
答:是的,我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已经好几年了。我这一代知识分子(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有个特点,因为是党和国家直接培养成长的,所以有很浓的感恩心和很强的责任感。职务可以到龄,责任没有年龄限制。官可以不当,文章不可不写。作为中共的一员,我从不以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就可以放弃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是不能动摇和放弃的。我从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和政治实践中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救社会主义。我将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捍卫给社会主义带来勃勃生机的改革开放!我写《改革不可动摇》文章,用意何在?就在这里!
编辑:您在一家杂志上发表此文用了“皇甫平”笔名,是否另有深意?
答:这有点误会。15年前我用“皇甫平”署名,是有“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之深意存焉。这次《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杂志用“皇甫平” 署名,不同了。上面我说过,我写《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原来是为《世界》杂志写的“本刊评论员”文章。由于我在东方网开有专家评论专栏,就先在网上发表了。想不到我的朋友《财经》主编胡舒立,看到我这篇文章,她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马上就决定采用了。她还采用了“皇甫平” 署名。我猜想她的本意想表达,当年的“皇甫平”,今天又发表文章呼唤改革不动摇了!这有新闻看点(现在也叫“卖点”)。如果舒立事先征求我的署名意见,我是不会主张用“皇甫平”的。因为,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用的署名,今天不合适了,用它只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猜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编者还是作者就其本意来说,“皇甫平”署名都不存在什么深意值得索隐。
编辑:海外有媒体对大作有种种猜测,您作何评价?
答:这与15年前我发表“皇甫平”系列评论时有些类似,海外媒体有许多猜测和评述。这是他们的新闻自由。一般说,海外媒体不了解我们国情、政情和民情,又囿于他们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因此不可能作实事求是的评说,这是显而易见的。我看了一些海外媒体的报道,总的感觉与15年前的评价一样:大都不准确!因此,国内读者诸君大可不必当回事。姑妄听之,一笑置之,可矣!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