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国首家专营金融衍生品的期货交易所选址上海,令这个业内关注已久的话题急速升温。狗年长假后的第二周,一些媒体纷纷披露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抵达上海,并与国内多家期货交易所高层商讨筹备事宜的消息。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这个新兴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正愈行愈近。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外汇期货,芝加哥交易所则于次年设立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并推出了期权产品。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的统计,2004年全球期货、期权成交量为88.7亿张合约,其中金融期货、期权成交量的比例超过九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变化带来的美元与黄金脱钩、汇率自由浮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金融期货超常发展的三大推动因素。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成思危说。他认为,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上,"我们在运用金融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上缺乏经验,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上金融竞争力的薄弱。"
事实上,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过去十年来,中国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资本领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各种金融资产价格自由浮动将更加频繁,市场参与者需要相应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工具,这些都为开发金融期货创造了条件。
尚福林认为,经过几年的规范发展,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风险处于可测可控的状态,而2004年推出的棉花、燃料油和玉米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运行平稳,为发展金融期货积累了经验。
在上海,铜期货市场已经具有全球铜价的"定价话语权",被公认为全球三大铜交易中心之一;燃料油期货运行一年多以来,"中国定价"和"中国标准"功能开始显现。在较早启动相关研究的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已经和金属、能源一起成为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三大系列品种之一。
"交易往往先于制度,我们不可能等所有的制度都建设完善后再推出金融衍生产品,"成思危说。在他看来,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及做空机制建立等背景下,股指期货可能是最有条件率先推出的金融期货,而且中证指数公司的成立已经为此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期货也有望较早问世。汇率期货的推出则需要较长时间。此外,在利率掉期和汇率掉期业务取得比较成熟的经验后,可研究推出掉期期货。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