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营者》)
企业生日:1989年
2005关键词:追加国际资本
领军人物:陈峰
媒体评论:作为一家管理能力优异,高速成长的企业,海航即使不依赖索罗斯的概念再上台阶,业绩上升也是有可能的。——国际金融报
2005年10月15日中午,海航在海口美兰机场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海南航空的第一大股东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索罗斯还带来了25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
2500万美元,对于一个目前的规模为130亿美元的金融帝国来说,不值一提。但是这笔投资对新华航空控股公司的正式启动,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新华航空控股是海航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这是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战略创新的一步好棋。“新华航空集团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海航现有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它不仅对海航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民航业的竞争格局的变化、乃至对中国民航业的竞争力的提升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业内人士也认为,海航集团将旗下的海南航空股份公司、新华航空公司、山西航空公司、长安航空公司这四大运输主业重组为新华航空控股股份公司,也就是将来的新华航空集团,这可以很好地改善海航的企业形象,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认知度,这是海航向主流航空公司迈进的第一步,也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品牌。
海航从它一诞生起,就总是一步步做出让中国市场惊叹的创新之举。
1989年,海航成立之初,省政府只拨给1000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民航运输业而言,1000万元能干什么?连一只飞机翅膀都买不了!当别人已经是巨人时,海航才呱呱坠地。要资金,没有。要市场,早被别人瓜分完毕。小地方,穷地方,除了一块牌子几个人,什么都没有,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我们没有别的优势,但我们有大特区的体制优势,有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说。而这种特区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靠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海航吃了一个又一个“螃蟹”:
1994年,抓住国家批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机遇,将海航改组为全国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制航空企业。1995年,与美国航空有限公司签署了外资股购协议,成为国内唯一的中外合资航空公司。1997,“海航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2.63亿元。1999年,海航成功发行2.05亿A股,募集资金9.2亿元。2000年至2001年,海航成功重组美兰机场、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等多家企业。2002年,重组改制后的美兰机场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敢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体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是他们成功的路径。
连续12年,海航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2005年上半年,海航半年报公布净利润为21028.2万元。此前,海航已经实现年总周转量15.67亿吨公里,飞行班次14.09万班,货邮运输量14.34万吨,旅客运输量突破1000万人次,年销售收入达84亿元,成功跻身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列。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