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道
新加坡政府资金急于“走出去”,但并非不惜代价。
以新加坡政府属下淡马锡为大股东的星展集团,去年底一度成为入主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的大热门,但最终放弃。
集团高层日前首次回应并购内地银行步伐何以减慢。 星展集团营运总监兼香港主席黄钢城称,集团在内地的发展目前以自然增长为主。星展银行财务总监王开源更明言,星展在商讨并购的过程中得到教训,并指卖方对他们的期望太高。
竞购失意转战证券
时间回到2005年10月5日。
当黄钢城被发现与相识30年的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在港岛香格里拉共进午餐时,大家都以为广发行已与星展集团开始联姻。内地监管机构何时批准星展突破外资行持股上限?梁锦松代表星展入主广发行后,将出任行长还是副行长?坊间猜测纷纷。
孰料风云忽变。星展银行很快便由热门变成冷门,梁锦松也在去年10月底宣布出任中国工商银行的独立董事。
今年2月17日,星展集团在新加坡及香港同步公布2005年的全年业绩。身在新加坡的黄钢城,在视像会议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并未直接回应星展收购广发行触礁原因,但从他的回应可以得知,星展近期没有收购内地银行的计划。
“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已有分行,未来一年计划在苏州增加一家分行,截至2005年末,在内地聘用了150人,我们不会排除任何收购机会,但未来发展以自然增长为主。”黄钢城说,星展在内地会发展证券业务,现在已取得QFII资格,计划在今年与一家内地证券公司组成合资公司,染指内地证券市场。但他没有透露证券收购的具体情况。
星展银行财务总监王开源说,“我们在韩国及内地寻找拓展机会时学会了很多,退出是因为卖方对我们的期望太高。”
在星展集团大中华区(香港除外)2005年业绩上,经营溢利增长了35%,为9200万新元,但净利润则下降79%至400万新元,显示其在内地业务仍处于投资期。与此同时,星展在内地及台湾的资产正在迅速增加,至2005年12月底,资产总额较一年前增长55%。
“如果星展继续高价并购内地银行,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数字会更差,对整体盈利的影响更大。”一名美资行分析员认为,“星展希望购入广发行51%的股权,但监管当局不想超越外资行持股上限,其它财团的出价又愈来愈高,星展认为代价太高但又不能直接控股,只有放弃,他们不想重蹈覆辙,以往他们在香港扩张时出手过狠了。”
高价并购苦果仍在
事实上,星展集团近期已在香港尝到高价并购导致快速增长的苦果。
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根据2005年的全年业绩报告,星展集团需要为星展(香港)作出11亿新元(54亿元人民币,以1新元兑4.92元计)巨额商誉减值支出,这反映星展(香港)当年在香港并购的作价过高。
2001年4月,星展集团以420亿港元——相当于账面值3.18倍的高价——收购香港道亨银行(及旗下海外信托银行)。星展(香港)的集团资产负债表的账面值为108亿新元,截至2005年12月底,可收回价值仅96亿新元,差额中的11亿元列作商誉减值支出。
由于商誉减值支出在第四个季度内入帐,令集团全年纯利大跌59%,至8.24亿新元(40.6亿元人民币),其中仅第四季度就亏损4.41亿新元。若不计算一次性收益及商誉支出,星展集团全年溢利仍下跌15%至16.5亿新元、第四季溢利则下跌11%至3.84亿新元。
“商誉撇账的原因是当初收购价太高,现在道亨的业务与星展的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这也会是星展日后收购其它银行的重要参考。”上述美资行分析员说。
不过集团副主席兼执行总裁戴国良不认同当初出价过高:“我们没有后悔,我们对于成功并购的资产感到很满意,我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星展(香港),星展集团会变成怎样?”
对星展(香港)业务的重视旋即得到了印证。黄钢城在记者会当天证实,星展已委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总裁叶约德,掌管集团的财富管理部门。而该部门现负责人——星展资产管理(DBS
Asset Management)执行主席Greg Seow——将于数月内离职,但会保留顾问一职。
星展资产管理现时管理的资产达120亿新元,并担任亚洲债券基金(ABF)II旗下8个亚洲市场的伞子基金中、新加坡成分基金的基金经理。亚洲债券基金由金管局及亚洲各国(地区)央行大力促成,总裁任志刚及已离任的副总裁陈德霖,先后为成立这个基金,在APEC及其它相关国际组织中多方游说,现在叶约德掌管这方面的工作,与老本行相关。叶约德原是任志刚身边的女强人,虽然已离开金管局,但看来与任的关系仍然良好。因为她辞职只有3个月,按规定助理总裁级或以上的高层人员,离职后6个月才能加入私人机构,但任志刚认为她的新职位没有利益冲突,故特别批准提早放行。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