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给QDII松绑的消息,令境内外投资者闻言心喜。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邹林日前透露,在促使国际收支平衡、放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背景下,QFII和QDII政策将有所松动,以促进跨境资金“进出自由”。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都发表过类似意见。
诚如某些论者所言,这一举措一旦实施,在中国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我们仍应该对此保持清醒,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不可忽视这一新办法的出台有内外巨大压力共同作用的成份。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已经到了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程度。2005年贸易顺差高达1018.8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摩根大通(亚洲)的经济学家吴向红表示,贸易顺差和以FDI为主的资本净流入,而不是短期波动较大的投机资本构成外汇储备增长主要部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发生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愈加增强”。央行与外汇管理局作为这一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当然会对此作出合乎预期的反应。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就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步骤。
作为反面的教训,2005年年初,为防止资本外逃和逃税避税,外管局连发了11号文和29号文,几乎关上了境内企业海外收购与融资的大门,逆市场自由而行的关门政策招致一片喊打之声,外管局不得不在年底发布了75号文正式解禁。
其次,由于《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尚未出台,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规模与参与主体均有严格限制:QDII实施初期,投资品种初步设想为固定债券,投资额度将受到严格控制,规模不会很大,而后视发展情况逐步放开权益类产品及相关衍生品。以国企为主体的保险机构将成为首批试水者。
此次放开QDII的幅度,说明有关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象征,但从上述内容看,开放的幅度与方法“一切均在掌握”,就像QDII本身是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权宜之计一样。
但国内资本市场对这一仍停留在纸面的政策仍作出积极反应,这说明投资者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期待以及市场的开放,压过了对于境内资金外流的恐惧。开放的资本市场意味着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自由度相应增加,企业的海外上市、并购之路会更加通畅,而国内投资者到海外资本市场投资也初现曙光。从长远来看,最大的利好莫过于通过资金与利益的双向交流,使外生的成熟的市场游戏规则成功移植到国内的资本市场。
当然,由于株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国储铜等覆辙在前,以及TCL等企业并不成功的并购案例,人们有理由对于国内企业与狼共舞的能力表示深切的担忧。这些反面例子实实在在地证明了,缺少监管与专业技能的市场参与者,只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针对“国储铜”事件曾有一番感慨,强调简单地规避市场风险并不是应对风险的有效之途,必须坚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设计更多的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将市场风险从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整和控制。
这一开放心态当然比关门政策要健康得多。但是,仅把国储铜等事件视作金融创新不足,未免以偏概全。管理层对于市场参与主体的限制,使得不符合规范、缺乏技能的主体拥有与之不相称的市场参与权,以及对于这些参与企业的软约束才是症结所在。
此次开放QDII,如何防止这些国企在软约束条件下贸然而进,并使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