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价格偏低,而且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是央行昨天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得出的结论。
央行建议,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该报告指出,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也不合理。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有关人士分析说,偏低的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低。
该人士说,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在去年10月的“全国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决定全面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我国水价改革已稳步实施,天然气出厂价格改革方案顺利出台,煤电、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但央行建议,下一步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清华大学中国和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提高资源价格这种收缩性的改革,应该在经济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实施。我们实际上已经错过一次机会,因为2004年和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很好。
根据李稻葵的分析,最好在两年半之内完成提价的过程,因为两年半之内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如果到2008年前后,经济增长率回到6%或者是7%,资源提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比现在调整来得大。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