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
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推动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现实经济生活中,除了存在违法违规、贪污腐败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这类问题往往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而实际上它所带来的危害有时却更甚于贪污腐败。以“形象工程”为例,项目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却不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也无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审计工作不仅要查错纠弊,还要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同时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目前,不少国家的审计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了效益审计,一些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已经成为政府责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效益审计,国际上有着多种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效益审计就是从一定的层面来评价资源的消耗及其结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审计行为。这里所说的资源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而效益审计就是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源的投入消耗及其产出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是评估它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
2002年,审计署提出了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深圳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也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对效益审计的探索。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正式开展效益审计比其他一些国家要晚一些,但相对于我国国情和审计工作发展状况而言,当前提出效益审计是实事求是的。一方面审计机关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审计干部队伍,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另一方面,审计工作面对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已发生变化,各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状况正逐步趋于规范,开展效益审计的基础已经初步具备。
几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对效益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注重投资效益,加大了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二是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了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力度;三是选择特定项目,开展了专门的绩效评估。江苏、山东、天津和深圳等地在效益审计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审计环境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深圳市1998年就设立了投资审计局,7年间共审计政府投资800多亿元,核减工程款77亿元,全局人均核减1.33亿元。青岛市审计局在对市政府投入用于改善大气环境的专项资金进行效益审计中,建议政府将两个建设距离太近的供热点停建1个,不但为市政府节省了3亿元投资,还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效益审计的效果十分明显,不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也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提高了决策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当地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效益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秩序状况及审计工作质量和人员的总体素质等,决定了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裹足不前,应破除神秘感,积极探索,逐步实践。首先,要抓好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结合。效益审计必须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如果没有财务收支审计,单纯讲效益审计是行不通的;其次,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开展效益审计的能力和水平;第三,在开展效益审计的过程中要聘请一部分外部专家,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弥补审计机关相关专业力量的不足;第四,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要从最明显的、最容易见效的项目做起,重点解决损失浪费问题。
今年,审计署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宪法》、《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审计工作5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集中一定力量,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益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揭露和纠正财政支出中的重大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围绕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专项资金,我们重点安排了对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以及“三农”、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同时,要求各地审计机关根据当地经济工作中心和地方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以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积极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影响效益的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对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根据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注意查处重复建设和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投资效益。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