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河南各地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订单农业、效益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河南的油料生产,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十五"期间油料生产情况
    据统计,2002年河南油料生产量首次突破400万吨大关、达到420.68万吨,之后到"十五"末期,全省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又分别达到2408.75万亩和449.60万吨,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了7.6%和14.5%。"十五"时期累计:全省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1567.60万亩,总产量1951.43万吨,分别比"九五"累计增长了19.9%和21.3%。由于生产的快速发展,使河南自1999年以来(除2003年遇严重自然灾害外),始终保持全国第一油料产量大省的位置。而在近年来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的排序中,河南就有20个左右的县名列其中,占到全国百强县的五分之一。
    分品种看:占河南油料生产量近80%的花生作物,"十五"期间尽管遭遇了个别年份的严重自然灾害,但由于其产量高、效益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在整个"十五"期间仍获得较快发展。"十五"累计,全省花生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7192.83万亩和1504.14万吨,分别比"九五"增长16.8%和13.6%;而油菜籽种植,由于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双低"油菜品种,其生产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省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了611.69万亩和87.7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64.2%和1.6倍。"十五"累计:全省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2629.02万亩,总产量达到334.19万吨,分别比"九五"增长46.3%和83.5%。一向为河南传统种植优势的油料作物――芝麻,"十五"期间尽管连续几年受到雨水过多的影响,但其生产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十五"时期累计,全省芝麻种植面积1695.66万亩,总产量107.30万吨,分别比"九五"增长1.4%和8.1%。
    二、"十五"时期油料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使然。
    进入"九五"后期到"十五"前期的几年里,由于全国性的粮食连年丰收,短时间出现粮食生产过剩的假象,致使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种粮不划算成为农民的共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压粮扩经"的结构大调整趋势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形成。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全省粮经比为72.6:27.4,2000年为68.7:31.3,到2003年调整为65.2:34.8。而"十五"后期这种结构的变化也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二)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对油料生产的热情持续高涨。
    "十五"期间,河南各地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油料的产量和质量均得到快速发展。如:豫南抓住国家建立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带的机遇,大面积推广了优质高产油菜的生产;豫北、豫东的商丘、开封等地把优质大果油用型品种的花生种植,作为了经济作物发展的重点;豫东的周口、豫南的驻马店、南阳则重点发展了小果食用型的花生生产;而芝麻主产区从上蔡、新蔡、平舆等地逐步北扩至项城,西延至西平、泌阳、社旗、唐河等地,效益高的白芝麻、黑芝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形成了驻马店、南阳、周口的优质芝麻生产带。从而,使全省的油料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全省油料平均亩产最高的2005年达到186.7公斤,比上个五年计划亩产最高的1999年的176.9公斤,增加9.8公斤,增长5.5%。其中:花生、油菜籽、芝麻的最高年平均亩产分别达到了237.2公斤、143.4公斤和74.0公斤,分别比"九五"最高年平均亩产增长4.3%、23.2%和7.7%。
    油料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使油料的种植效益也随之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油料作物产值(当年价)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7.8%,比"九五"期间平均提高0.7个百分点。油料作物在种植业当中由原来的第五位移至第三位,即:由原来的粮、菜、果、棉、油、烟,变为近年来的粮、菜、油、果、棉、烟。与此同时,农民从油料种植经营中的收益,也得到稳定的提高。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
    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植物油2.97公斤,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植物油6.20公斤,到2005年则分别达到4.25公斤和7.27公斤,分别增长43.1%和17.3%。
    三、油料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
    油料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生产以及产后环节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油料品种多乱杂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如:按榨油和食品不同用途划分的优质专用型的花生,在整个花生生产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芝麻品种的抗逆性仍然不强,单位面积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双低"油菜在信阳地区以外尚未得到普及等。二是油料加工业的现状与第一生产大省的名分还不相称,加工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偏低,缺乏品牌产品。由此导致大量原产品低价外流,充当全国名牌产品的原材料;三是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以花生为例: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残留超标,品质降低;在流通、加工过程中,由于收获、运输、储藏、加工技术跟不上,造成花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的现象时有发生,油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花生产品的出口创汇,同时也影响了省内外花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关于油料生产的建议
    按照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全省油料生产应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具体而言:2006年全省油料种植面积应保持在2450万亩左右、2010年以不超过2600万亩为宜。而在内部构成和种植区域的选择上:油菜籽生产由于缺乏在国内外的比较(规模、单产、效益)优势,其生产应限定在以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不具优势的信阳为主,实行稻油生产模式,全省面积调控在550万亩左右(2005年为610万亩),最高不要超过600万亩。同时,"双低"油菜面积的比重要由目前的不到80%达到基本普及。芝麻生产一直是河南的传统强项,虽然近年来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发展很快,但大多国家的质量不及河南,而且我国又毗邻世界芝麻需求最大的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发展芝麻出口有较大的潜力和较多的机会。因此今后芝麻生产除了巩固驻马店、南阳老产区外,应向豫西、豫北适度发展,使全省芝麻面积恢复到400万亩左右(2005年为310万亩)的水平。为了做大芝麻产业,在大面积推广芝麻品种优质专用的同时,产区还要搞好精深加工,要以过得硬的产品质量创一流品牌,弥补主产省无名牌的缺憾。花生生产因其产量高、比较效益好、对土地条件要求低,近年来生产发展较快,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油料的60%和80%,今后仍然是全省油料生产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未来需求上升和耕地资源下降的趋势,以2006年全省种植面积1500万亩(2005年为1470万亩)、2010年达到1600万亩左右为宜。在种植布局上,应以豫东、豫北和豫中为主,压缩减少豫南和豫西不适宜地区。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花生产业在河南的重要地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和实现河南花生产业的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