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生科 上海报道
国资产权改革的这道门,打开还是关上?国资委把这个敏感问题放到海南岛--一个远离喧嚣的地方进行思考。
2月22日到24日,海南岛迎来一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交流会,中央和各省市国资委系统的产权部门200余人悉数赴会。
“这是产权部门每年一度的工作会议。”与会的一位产权处长说。但这次颇有几分特殊——国资委主任李融荣、副主任李伟都上岛了。
有消息称,会议主要是总结这几年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从2004年2月份实施3号令(《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到去年底《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资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细化文件。如何落实,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一位与会人员说。
而当前的改革争论,就由国资流失问题而起。两会前夕的国资委海南产权会议,将释放出怎样的信息?
市场紧密关注此次海南会议。
“从2004年底到现在,国企MBO改制基本上被冰冻起来了。”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一位操作MBO改制的资深律师说。一位省级国资委产权处处长说,“现在MBO改制里,主要是主辅分离(有特殊政策)还在做。”
照理政策明确了,操作风险降低了,可为什么企业却畏缩不前呢?“企业主要看宏观上的风头。”上述律师介绍说。这位律师分析了此间国企改革的逻辑。
虽然2005年4月份国资委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里给中小企业MBO打开了一道门,但是却没有企业敢穿过这道门。原因在于,现存的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涉及到体改、税务、银行等部门,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改制没法完成的。
在如体制改革部门,资产质量好的企业,产权改革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在税务银行等部门,改制时涉及欠交税费、金融债务等诸多问题。
一般国企改制,都得到了一把手有时是整个政府上下的支持。而现在受整个宏观环境的影响,没有政府领导人愿意出面冒“国资流失”的风险。
2005年年底,国资委对大企业MBO改制又打开了一道门。尽管设置了严格的前置条件,但国资委主任李融荣点出了一句话,“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
市场也迅速心领神会。“信息传递下来,有点效果。安徽的一家企业正在做MBO前期的思想准备工作。”上述律师说,“下半年估计会出来一批。”
国资委的平衡术
对上述律师抛出的问题,在海南开会的一位人士回应说,会议就此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国资委的本意是规范国资流动,并不是想让改革停下来”一位国资系统官员说。在当前社会舆论的关切之下,如何让国资流动而不流失,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把握的平衡之术。
这首先落在国资产权流转的规范细节上。市场认为,国资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规定,很多是从防止国资流失的角度制定的,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例如,上述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举例说,对于管理层持股,国资委的文件规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制订以及与此相关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底价确定、中介机构委托等重大事项应当由有管理职权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层不得参与。”
“可现实情况是,如果离开管理层,改制很难开展下去,因为只有他们对企业资产最熟悉。”这位律师说。
而MBO改制中,有一条是需要管理层提供持股资金来源合法相关证明。“人家凭什么提供资金来源合法证明?”上述律师说。
在这位律师看来,国资委规范产权流转的文件,只是部门规章,法律上的效力空间有限。为化解这一问题,现在有些地方开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企业国有产权的流转。
但国资委系统一位产权处长并不赞同这些说法。她认为,之所以MBO大多停了下来,是因为体制转轨过程中,国企管理层操作思维惯性跟现有的规定相抵触。“有抵触,就干脆不做。”
这位处长认为,正是这些惯性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监管部门规范国资流转,让一部分人感到不方便,绝大多数人却是赞同的。”要破解原来操作的思维惯性,管理层应该“与时俱进”,规范操作,而不是希望监管风暴过去,再图钻改制的“空子”。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