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沪市股改公司市值今日达到52.53%,深沪两市启动股改公司市值已达19410.96亿元,占两市A股总市值54.38%,已实现股改过半的初步目标。据推算,预计到3月底左右,以G开头的股票将真正意义上超过总市值的50%。 证券市场正逐步恢复其“本来面目”,全流通市场雏形已现,新的定价机制即将形成。展望2006年证券市场,值得我们期待的变化还有很多。
恢复市场“本来面目”
可以明确的是,在适当时机,IPO开闸将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发行条件苛刻、审核周期长、上市门槛高的特点,这些都直接制约了直接融资效率,弱化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新《证券法》明确上市审核权转为交易所,并降低上市门槛,适应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改形成的新的定价机制终结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二元股价格局,各种类型股票,无论是国有股、法人股还是自然人股将获得统一的价值标尺,IPO和配股、增发定价将采纳市场化机制,使得发行价格将最大程度反映公司投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而相对来说,IPO发行失败将成为可能。
另据统计,2005年共有87家国内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在境外股票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总额超过240亿美元。境内外市场倒挂现象十分明显。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上,为了在全流通时代为市场注入更多的优质“血液”,优质企业境内外同时发行上市、H股公司“回归”等可望获得管理层的政策支持。
价值重估引领并购热潮
股改后的价值重估可能引发并购热潮,二级市场举牌和要约收购将成为并购主流,非流通股场外转让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股权分置改革和两法的修订为并购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法律平台,并购成为公司治理外部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股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并购市场势必迎来新的趋势。其一,随着非流通股按照股改设定程序逐步在交易场所挂牌交易,举牌和要约收购将取代非流通股场外转让。围绕价值低估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将引领并购潮流。其二,管理层今年可能推出定向回购与解决大股东资金占用、剥离不良资产相结合试点,此举一方面是促进年底“清欠”任务完成,在存量上盘活绩差公司,另一方面,结合正在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多种市场化的支付手段和创新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全流通之后,对并购的监督执行力度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审核,监督执行力度到位,将督促并购行为成为“阳光下的交易”。
公司财务决策走出怪圈
在大部分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他们的财务决策可能将走出原来的“怪圈”,将具有更良性的股利政策和融资决策。
业内专家指出,长久以来,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存在的怪现象是少分配和巨额分配共存的局面:一些倾向于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等非正常渠道获取现金回报的控股股东,不愿意与流通股股东分享股利分配;而一些拟再融资或管理层持股较多的公司却愿意大比例分红派现,损害中小股东权益。在股改基本完成之后,大部分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股价获得关联,大股东及上市公司的行为受到来自流通股市场的约束,为公司股利决策正常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此外,在融资决策上,全流通时代的上市公司将改变“融资优序”与成熟市场相比倒置的局面,斟酌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之优劣急缓。可能首先使用内部资金投资项目,其次考虑信息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将成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