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油价格的一路上涨,“煤变油”产业也不断升温。
    日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奠基,表明更多的煤炭军团开始大踏步地进军“煤变油”新产业。
    自主创新降低产业门槛
    顾名思义,“煤变油”就是把褐色固体的煤炭变成液态的高品质柴油、汽油、石脑油等,这项技术很早就被很多国家予以研究。但截至目前,只有南非拥有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大部分国家仍停留在实验室、试验厂或小型工厂的阶段。由于引进技术价格高昂,国人对“煤变油”产业化,更多是一种望梅止渴的心态。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最早在国内进行煤炭直接液化的技术研究。2001年,为满足国家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目的是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的一条途径。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迭创新高给了“煤变油”以不歇的动力,技术创新则给了“煤变油”巨大的助力。
    目前世界上煤变油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液化,二是间接液化,两者的区别是要不要把煤全部做成合成气,因技术差别决定了两种产业路线。此前,据有关专家介绍,以神华集团为代表,我国已掌握较为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兖矿集团则宣布,掌握成熟的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解决了“煤变油”大规模稳定生产的所有技术障碍,目前已有8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而此次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厂采用的煤变油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且经专家评审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化条件。示范厂是国家“863”项目和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延续,其核心技术已于2005年通过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鉴定,其浆态床反应器、F-T合成催化剂、油品加工和系统集成等全部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涵盖了先进煤间接液化的所有核心技术。
    据潞安集团董事长任润厚介绍,示范厂位于潞安集团屯留“煤-油-电”循环经济园区内,年生产规模为16万吨,主要产品为柴油、石脑油、LPG及少量混合醇燃料。示范厂生产的煤基合成油是很值得人们期待的:它将是世界上最洁净的液体燃料之一,不经任何加工处理便可直接加入到现有的汽车中使用,百公里油耗仅为4.5~5升,比一般汽车用油节省30%~40%,尾气排放超过欧Ⅳ标准。
    能源安全推动产业升温
    曾经阻挡“煤变油”产业化的另一个门槛是:“这样做值不值得”。
    据了解,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煤变油”的成熟技术,但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原因是成本。按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2005年国际石油均价在50美元以上,各国也重新将“煤变油”提上议事日程。
    中美的一项比较研究表明,从煤炭价格、人工成本和使用国产化设备等因素考虑,我国“煤变油”技术能达到每桶汽柴油产品的成本在20美元左右,美国煤制油生产成本每桶将超过30美元。支持者一直坚持,我国富煤少油,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一直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煤炭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变油”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国内石油紧张问题,但不能将这种帮助放大化。而且,“煤变油”不仅投资巨大,还面临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与国内煤炭价格波动的风险。
    去年的油价飞涨使能源安全的战略问题得到凸现。
    日前,由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小组发布的《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中提到,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而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这样,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政策的指向日趋明确,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
    产业布局细思量
    目前,潞安集团是一个以煤为基础、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125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131亿元人民币,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按规划,潞安集团将在2008年着手建设年产260万吨油品的产业化厂,并在“十一五”期间投产,从而建成第一个国家级的煤基合成油示范基地。之后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最终达到52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规模。
    此前,兖矿集团也计划,在“十一五”实现“煤变油”产能200万吨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形成3000万至500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
    除了煤炭龙头企业外,目前各地想涉足“煤变油”的企业已蔚然成风。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产量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高达1200亿元。
    由于我国还未正式出台“煤变油”行业发展规划。有关专家提示,“煤变油”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是高风险产业。当前要防止各地不顾条件,一哄而上。尤其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煤炭都适合转化成柴汽油,特别是直接液化对煤种要求很高,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煤炭适合,间接液化对煤种的适应性要宽泛些。因此,煤变油在我国会得到一定发展,但不可能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
    业内人士期待,在“十一五”规划,“煤变油”产业能得到明确的指导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