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月15日美国《商业周刊》
尽管贸易顺差仍然在给中国带来贸易摩擦,但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表明,国内需求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拉动力量。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季度经济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报告说,200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为9.9%,较2004年的10.1%略有下降。报告同时预测,今年中国的经济仍然能够实现惹人羡慕的9.2%的增幅。
如果仔细研读这份发布于2月9日的报告,就会发现,其中颇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国内需求开始取代出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推动力量。尽管中国的贸易顺差在2005年翻了三倍,突破1000亿美元,但其出口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去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了35%,而到第四季度,增幅已经下跌至25%。
与此同时,2005年一季度,中国的进口增加了12%,而四季度这一数字已经增加至22%,其中12月份的进口额甚至超过了出口。对此,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伯特·霍夫曼认为:“国内需求已经开始推动(经济)增长。”
是什么造成这一转变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许多人所称的“世界贸易组织效应”的消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伊始,为了充分利用可以打入海外市场的机会,中国企业及其境内的外资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能力。如今,这一投资热潮已经开始逐步降温。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路易斯·奎杰斯表示,和2004年相比,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总量实际上略有下降。他还预计,中国今年的出口增幅不会超过20%。
其它因素也帮助造成了中国的出口增幅放缓。其中之一是人民币小幅升值,这限制了纺织品等低利润行业的出口。此外,中国政府放松了2004年推行的一些宏观紧缩措施,这些举措使得部分企业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为了宏观调空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取消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增值税退税政策,钢铁和铝等产品的出口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人大将于下个月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到2011年)提出首要目标是,实现领导层提出的“全面、和谐和持续”增长。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扩大内需。
不过,中国的经济官员们也不能过于兴奋。霍夫曼认为,目前推动国内需求增长的力量是投资,而不是消费。2005年,中国的消费增长比例一直徘徊在8%到9%之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因此,消费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在下降。“这是中国想要改变的。”
提高人均收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中国最近采取了包括提高征收个人所得税门槛和给公务员加薪等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国有望实现到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750美元的目标,较2000年翻一番。
此外,提高人民的教育、医疗水平和退休金待遇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霍夫曼表示,很多中国人将大量的钱投入到“预防性储蓄”中,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可能被迫支付医疗费用,必须承担子女的教育支出,也必须存钱养老,因为80%的中国人没有被退休金制度覆盖。”他认为,“一旦政府承担起这些责任,人们将会愿意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