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欧方在“市场经济待遇”裁决问题上缺乏客观公正性
本报讯(记者李武)当地时间2月23日,欧盟宣布拟从4月7日起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针对这一消息,昨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发表谈话,称对此表示不满。 崇泉认为中国皮鞋对欧出口并不存在倾销行为,欧方的指控是缺乏依据的。
反倾销税将达19.4%
从4月7日开始,欧盟25个成员国或将正式开始对进口自中国的鞋产品开征为期半年的临时反倾销税。布鲁塞尔当地时间23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欧盟委员会已作出决定,建议欧盟各成员国从4月7日开始,对来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
曼德尔森称,欧盟委员会经过数月的调查发现中国和越南皮鞋倾销的“强有力的证据”。中国和越南的一些“隐性政府补贴”使得这两国产的皮鞋能够以低于其国内成本的价格出口到欧盟,对欧盟鞋类生产商造成严重伤害,使欧盟皮鞋生产出现萎缩。
曼德尔森建议,欧盟成员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在6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进口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从4%逐渐过渡到19.4%,但皮革儿童鞋和高科技运动鞋不在此列。他还表示,目前,只是建议欧盟成员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如果在此期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将建议实施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措施。目前,欧盟已开始与中国政府就此进行磋商。
中方表示不满
针对欧盟的做法,崇泉昨日表示,众所周知,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成本低,具有这一行业的比较优势。中国皮鞋对欧出口并不存在倾销行为,欧方的指控是缺乏依据的。
中国鞋类产品对欧出口长期受到欧盟不公正的配额限制,欧盟迫于其在中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在2005年1月1日取消了配额管理。但此后仅1年多的时间,欧盟又急于对我皮鞋采取反倾销措施,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完全不符合当前WTO多哈回合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也不符合欧盟整体利益,甚至欧盟内部的一些主要成员国也公开表示反对欧盟的这一做法崇泉指出,欧方在此案调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待遇裁决问题上缺乏客观公正性。皮鞋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98%的企业是民营和外资企业,而欧方却无视这一事实,否决了所有中国应诉企业的市场经济待遇,并拟征收反倾销税,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原则。
中方要求欧方公平对待中国的应诉企业,重新对本案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与评估,以做出符合WTO规则的裁决,确保中欧鞋类贸易正常有序的发展。
据悉,欧盟贸易委员会的一支工作代表团将于3月9日左右赴温州与商务部官员及温州当地鞋企会面,就反倾销调查事宜开展对话。
■相关反应
欧洲鞋商抗议欧盟征税决定
认为此举将导致鞋类零售价过高
本报讯
欧盟对中国鞋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做法遭到欧洲相关组织的反对。据新华社报道,代表进口商和零售商利益的欧洲贸易商协会和欧洲消费者协法发表联合声明,反对欧盟委员会向由中国和越南进口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做法。
上述两大组织在声明中强调,欧盟征收反倾销税的做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鞋类产品价格上涨,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应欧洲一些鞋类生产商要求而采取的,并不符合欧洲消费者、零售商和进口商的利益。
据欧洲贸易商协会推算,根据皮鞋类别和质量的不同,欧盟征收的反倾销税将导致每双皮鞋的零售价格至少上涨10欧元甚至更多,这将对欧盟低收入家庭产生严重的影响。
声明指出,由于生产成本过高,欧洲国家的鞋类生产商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将导致鞋类零售价格过高。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并不能帮助欧洲鞋类生产商,也不能提高就业率,但却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效应。
这份声明还说,对中国和越南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也不利于欧盟出口商的利益。对欧盟而言,中国和越南均是重要的出口市场,维持欧盟与这两个国家稳定和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至关重要。
反倾销税将转嫁给消费者
温州鞋商表示欧盟设限损害其自身利益
本报讯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欧盟对来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近临时反倾销关税的消息传开后,中国鞋出口大户———浙江省温州市的许多制鞋企业对此均表示不满,并表示欧盟对华鞋设限,损害了其自身利益。
东艺鞋业是温州市最大的鞋业出口企业,从欧盟反倾销立案开始,董事长陈国荣就非常关注欧盟关于鞋类反倾销的进程和动态。
去年12月,陈国荣与国内其他鞋企代表一起赶赴欧洲,参加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行的鞋类反倾销听证会,并代表中国企业发表意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国荣表示,欧盟征收反倾销对欧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们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的鞋大部分还是以欧盟的客户为主,欧盟对华鞋产品开征临时反倾销税后,这个税实际上还是加到欧盟消费者身上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欧盟的消费者。
据了解,作为中国鞋都的温州2005年出口额达15.8亿美元,其中1/3出口欧盟,同比增长73%,欧盟已经成为温州第一大鞋业出口地。目前温州鞋业的从业人员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真的开始推行反倾销关税,对温州企业来说就是“雪上加霜”,目前,不少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市场,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局。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