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也给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主辅换位"步伐加快、绿色食品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经济谱写了新篇章。
    一、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十五"对于黑龙江省农民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时期,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行"一免两补"政策,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粮食效益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呈现出面积增、投入大、标准高、产量增的特点。2004年、2005年全省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2005年达到3600万吨,首次突破3500万吨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水稻产量234.5亿斤,比2000年增长12.5%;玉米275.9亿斤,比2000年增长74.4%;大豆产量149.6亿斤,比2000年增长66.2%。"十五"时期累计生产粮食14840.2万吨,年平均2968万吨,基本上完成了粮食总产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的"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五常、肇东和双城又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农垦系统粮食产量突破200亿斤受到农业部表彰,为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增添了荣誉。
    二、牧业生产速度逐年加快,主辅换位迈出坚实步伐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 "主辅换位"战略的指引下,坚持突出主导、发挥优势、瞄准市场、提高素质的发展方略,取得了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改善的良好业绩。
    1、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畜牧业规模经营比重由期初的40%提高到55%,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一大产业。到2005年末,奶牛存栏达到164.3万头,比2000年增长了1.4倍。出栏肉牛359.2万头,比2000年增长96.8%;出栏羊738.5万只,比2000年增长2.1倍;出栏猪2238万头,比2000年增长85.5%;出栏禽3.0亿只,比2000年增长78.8%。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06.3、102.7和440.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91.6%、36.4%和1.8倍,人均占有量分别从2000年的42.0公斤、19.8公斤、41.1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80.6公斤、28.8公斤和117.8公斤。
    2、科技含量与生产水平持续提高。通过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的技术进步。生猪出栏率已由2000年的118.9%提高到了144.2%;肉牛出栏率由46.8%提高到61.8%;奶牛单产由3864千克提高到4849千克,提高近一吨;除肉牛、大鹅外,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0%,特别是肉蛋鸡、生猪已接近100%;畜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9%,带动了比较效益的持续提高。
    3、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十五"时期,是黑龙江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继雀巢、光明、完达山上马新的生产线后,伊利、蒙牛、北亚、新希望、娃哈哈、雅士利及银螺等企业集团也相继在黑龙江省投入巨资建设乳制品生产企业,使鲜奶日处理能力由7000吨提高至1.3万吨。生猪屠宰加工业发展迅猛,金锣集团、北大荒肉业、雨润-大众等年屠宰加工生猪400万头能力的大型加工企业和义利、公准等年屠宰加工百万头的中型企业建设,使得黑龙江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头,产业市场拉动力和加工转化矛盾得以基本解决。以草原兴发(行情,论坛)、希波、元圣为骨干的肉羊加工企业迅速崛起,使得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只。皓月、华香、大众的进入及北大荒牛业的投产,使得黑龙江省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了70万头,产业群龙无首的问题得以根本改观,通过产业化驱动,形成了基地扩规模、龙头拓市场、加工增效益的喜人局面。
    饲料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05年,全省已拥有各类饲料加工企业785家,产能达到890万吨,创产值127亿元,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饲料保障。
    4、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主辅换位"扎实推进。2005年全省畜牧业实现产值460亿元,较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高达14%;牧业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在种植业连年增产、优质粮面积大幅增加的条件下以2.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由2000年的29%上升到40%,主辅换位迈出坚实步伐。畜牧业每年可转化粮食及加工副产品百亿公斤以上,可安置富余劳动力200万人,同时在确保动物食品、公共卫生和生态安全上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地方已把畜牧业确立为核心产业、立县产业和主导产业,普遍加大了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认识和工作条件。
    三、绿色食品快速发展
    "十五"时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得到了迅猛发展,确立了全国绿色食品大省地位。2005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900个,比2000年增长4.5倍;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比2000年增长3.4倍。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
    1、绿色食品种植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加大对基地的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引导各地加强和扩大与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配套的基地建设,绿色食品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一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强,居全国首位。二是绿色食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为加快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省份的建设步伐,在全国率先采用了绿色食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整体认定的方法,全省13个县(市)20个共计12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省份。绿色食品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以科技园区、产业带和一批县(市、场)大型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加工产值3亿元以上的县(市、场)已达到17个。三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迅速。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采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认定的方法,已有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北安分局等10个市(地、局)的27县(市、区、分局),区域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5974万亩,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946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5.7%。
    2、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加工企业规模扩大。具有黑龙江省优势的乳制品、蜂产品、大豆制品和山特产品的绿色食品有较快发展。2005年底,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329户,比2000年增长2.5倍,销售收入160亿元。二是品牌战略成效显著。通过品牌整合,引导一些企业不断向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靠拢,采取品牌带动等措施,品牌效应日益显现。2005年底,全省4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有2个是绿色食品,22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0个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70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39个。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贸工农、产加销相连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产业体系,在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发展订单农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加大省内外销售体系建设和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展销活动,促进了绿色食品的销售。2005年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共签订各类合同370多个,金额180亿元人民币,其中全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110亿元,绿色食品已销售到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包括台湾省),并远销欧、美、日、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依靠科技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绿色食品基地"结亲"、"联姻",加速了先进技术成果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先后有10多个高科技产品投入生产,几十项技术应用推广,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300多万人次,下发了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500万余册(份)。达到了户有操作规程,家有绿色食品种养殖"明白人"。大力开发和研究新成果、新技术,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个,其中4个获得省以上有关部门的奖励。
    四、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1、农业投入持续增加。200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150.9万吨,比2000年增长24.1%;农用柴油99.6万吨,比2000年增长24.8%;农药使用量4.8万吨,比2000年增长64.5%。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2005年全省堤防长度12127公里、堤防面积278.5万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长3.2%和6%;有机电井21万眼、机电井灌溉面积10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39.4万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2.8%、5.1%和17.8%。2005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234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38.4%,各式拖拉机已达96.1万台,比2000年增长3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已达21.7万台,比2000年增长1.9倍,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农业生产标准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已达1亿亩,切实做到科技进村、技术到户。因地制宜重点推广了大豆行间覆膜和深窄密、专用玉米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水稻钵体旱育超稀植、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栽培等10项优质高效适用技术,2005年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3亿亩次。全省优良品种率和种子包衣率分别达到97%和80%。机械精量播种面积6120万亩,水稻机械插秧及抛秧面积150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52万亩,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已达220个,示范田面积达到1600万亩,培育示范户31万户,把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园区进行示范,充分发挥了园区的带动作用。
    4、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2000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自来水受益村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57.8%,比2000年提高18.9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用水质量;通公路乡镇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达到100%,比200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通汽车村所占比重2005年达到98.2%,比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通电村所占比重2005年达到99.8%。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五、农民收入持续提高 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五"时期,结构调整,粮食产量增加,劳务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一免两补"政策的全面实行,使农民收入扭转了"九五"时期起伏、徘徊的局面,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比2000年增加了1073元,平均每年增加215元,年均增长8.4%。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农民生活较大改善。一是耐用消费品有较大增加。2005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5.2台、彩色电视机97台、电话机71.3部,分别比2000年增长35%、64.7%和2倍;二是住房面积继续增加,2005年农民人均达到20.4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11.5%,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