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造园,为的是以偿社会的厚爱,以偿家乡的养育,以偿父母的恩泽,以偿个人的夙愿。
——陈金根《自勉》
2003年9月12日,农历癸未年八月十六,一个平常的星期五。地处吴头越尾的江苏吴江庞山湖畔,一座以“静思园”为名的私家园林正式开园,接待游人。 取名“静思园”,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创意,园主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吴江新兴玻璃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根。
我自幼喜欢苏州园林,立志长大以后,若有经济条件,一定要造一座属于我自己的苏州私家园林。
——陈金根
苏州闻名于世,多因其古典私家园林。北宋诗人苏舜钦造沧浪亭,开文人造园之先河;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始有“狮子林”。明清两代,苏州造园进入鼎盛时期。清末以后,由于战乱和政治上的动荡,苏州园林逐渐走向衰微。
这些古典私家园林之所以产生在苏州一带,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有人作过这样的描述:年轻的秀才们怀着“学而优则仕”的美好憧憬,装着满船的诗书,顺着京杭大运河上京赶考,金榜题名之后,为官全国各地。仕途艰险,官场沉浮,世态炎凉,当年的秀才们带着满身的疲惫、满船的银两,逆着京杭大运河回到苏州。他们当中,有的是被贬的,有的是下野的,有的是弃甲归田的,有的是告老还乡的。他们用一个园子把自己封闭起来,营造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乐园。苏州园林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隐逸的文化品位,这样一个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他们在无奈之中,将人生更高层次的轮回寄托在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也有人这样归纳:就其本质而言,苏州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和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共同合作的结晶——它是文化、智慧和技艺的融合。著名学者陈从周曾对苏州园林作过精辟的归纳,称之为“隐逸文化”、“文人园”。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金根自然与这些名甲天下的“国粹”有着不解之缘。陈金根的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走南闯北,见过世面,邻里乡亲们有些什么纠纷或者解不开的疙瘩,常常请他出面调解。通常的做法是,选一处景色怡人的园林,沏一壶茶,双方坐下来,吴侬软语,让矛盾在淡淡的茶香和婆娑的花影间随风飘散。陈金根于是有机会随父亲在苏州各大名园流连,品茗赏景。苏州园林风雅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脑海里。
一天,回家的路上,陈金根突然对父亲说,长大以后,我也要造一座这样的园林。父亲吃了一惊,以为这不过是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呓语。这时的陈金根,8岁,还是一个放牛娃。谁知从那以后,一有机会,陈金根便要去苏州,花5分钱在拙政园玩上半天,再花5分钱吃一碗阳春面,苏州大小园林留下他的脚印,而那棵梦想造园的幼芽也在他心中悄悄长大。
改革开放,苏州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没有念完高中的陈金根辍学加入这个行列,成立了庞山湖最早的乡镇企业。企业很小,开始时只有20多人,但陈金根志向不小,他眼睛瞄着上海,从玻璃钢的初级产品起步,一直做到玻璃钢专利环保产品。乡镇企业机制灵活,跟着市场走,转向快,一步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生意越做越大。终于,陈金根的玻璃钢厂开发出新型通风管道材料,用国家专利打开大市场,不少标志性建筑用上了他们的产品。
80年代,陈金根的企业有了一些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而这时,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旧城改造拆除了一些老建筑,各种砖雕门楼、厅堂楼阁、明清家具、奇石异峰散落民间,陈金根开始收集这些园林建筑构件。经过近10年的准备,1993年,陈金根开始动工造园。起初,他的打算很简单,挖一个池塘,造一个曲桥,建一个亭子,给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古建筑找一个合适的栖身之处。同时也是为了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提供一个洽谈业务时的休闲场所。
陈金根的造园举动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一些对园林艺术有着强烈爱好的专家从不同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进一步坚定了陈金根造园的信心,也使陈金根关于“静思园”的构想越来越清晰。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计成:《园冶》
计成是明末著名的园林艺术家,他能诗善画,且能以画意造园。计成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计成是吴江人,在同里古镇乌金桥一带,保留着计成的故居。但遗憾的是,计成没有在家乡留下任何园林作品。
陈金根崇拜家乡的这位造园名人,尤其推崇计成“构园无格”和“三分工匠,七分主人”的造园理论。这种理念为他日后造园奠定了基础。
苏州园林多为家族享用,不对公众开放,因此以精致小巧著称。廊是窄窄的廊,桥是小小的桥,堆山叠石,墙角布景,方寸之地,气象万千,都以一个“巧”字取胜。在苏州造园,自然不能离开苏州的园林文脉。但陈金根认为,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园子主人的胸襟丘壑,是其精髓所在,克隆一个拙政园或者留园,非常容易,但惟一不能摹仿的是园子主人所处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是园子主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陈金根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古人不同,有钱的、无钱的,有文化的、无文化的,做官的和平民百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资格接受园林艺术的熏陶,园林已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独享”,而是大众的“共赏”。
陈金根决心在保留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新的创意,体现计成“制式新翻、裁除旧套”的造园主张。比起一些苏州古典园林,静思园显得更为宏阔,不但传承了苏州园林的营造范式,同时依据面积广大的优势,吸纳中国皇家园林注重气派宏大的特点,廊是宽阔的廊,桥是高耸的桥。综合二者之长,使静思园显示出精致而疏朗、典雅而宽宏的风格。
静思园由苏州园林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几位著名设计师指导建造,一期工程占地66亩,呈东宅西园格局,园林为“二湖一带”,即北面的镜湖、南面的小庞山湖和中间一带的“枕河人家”,水面占园林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园中主要景观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
鹤亭桥是陈金根的得意之作,也是静思园的标志性建筑。此桥一改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风格,袭用沧浪亭的楼宇式飞檐翘角作为廊桥之顶。桥面步步高升的石阶与支撑桥顶的木柱、金山石柱、汉白玉石柱,象征着主人艰难的奋斗历程。
小垂虹的建筑风格与拙政园的“小飞虹”并无二致,但多了一层追忆吴江松陵镇外
“垂虹桥”的含义。垂虹桥最早建于北宋,号称江南第一长桥,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坍塌后的残桥至今仍是吴江一景。
天香书屋原名“楠木厅”,为明代建筑,此前为太湖西山后布村一殷姓大户所有。书屋内陈设明式桌椅,未加朱漆的两方楠木柁梁世所罕见。改名“天香书屋”,缘于陈金根对女儿的爱怜。
庞山草堂是陈金根为其母所建,寓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母是庞山湖有名的重孝礼义之女,陈金根对母亲的这种美德敬重不已。
静远堂为宅第的正厅,是全宅中空间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建筑。“静思园记”屏风记录了静思园建设的初衷以及兴建的过程;“山水烟雨”地屏为清道光年间名士胡澍所物,墨绿色的大理云石天然形成各不相同的景物;明代“双包袱锦”彩绘柁梁细腻传神,体现了苏州匠人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平。
苏门砖雕为宅第正厅的门楼,“拥绿晚晴”四字出自末代状元陆润庠之手。门楼上富贵花瓶、梅花小鹿、双喜松鹤,寓意平安快乐,福禄寿禧。
盆景园中桩龄最大者600余岁,铺地的花石拼出一个个喻义深刻的古代故事。历代科学家碑廊展示65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业绩,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咏石诗廊选择梁朝以来历代文人咏石诗50首,由30位著名书法家以正、草、隶、篆书写,镌石刻碑。
静思园结束了苏州造园中断百年的历史,苏州园林这棵老树上终于绽出新的嫩芽。
静思园建成后,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两年多来接待游客已近百万人次。近日,静思园已通过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的验收,正式列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园的立意不再是“归隐”,而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张扬”,它的背后体现着更深刻的人文精神,一种挑战与跨越的实现过程。
——陈金根
吴江有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退思园。退思园主任兰生,因被弹劾,革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起初,陈金根为自己的园子取名“进思”,一进一退,与退思园形成鲜明的互补,希望以此说明两个园子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文化价值、社会追求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费孝通先生得知后,认为“进思”不够含蓄,建议取名“静思”,取“富而思进,静以致远”之意。其实,“静”与“进”谐音,“静”的目的是“致远”,仍然是“进”的意思,与陈金根的想法正好吻合。
陈金根说,除了对苏州园林艺术的酷爱,促使自己造园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动因之一,就是跨越苏州文人造园的楚汉鸿沟,让苏州园林由文人士大夫一己的“专利”,升华为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时代标志,彰显乐观向上、锐意创新、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开放、开拓、开明、不拘一格的现代意识。
陈金根的“张扬”意识,更多地体现为对“石”的酷爱。“石为园之骨”,在他看来,一尊体态雄伟、造型别致的巨石不仅是鬼斧神工的天然艺术品,更象征着坚韧不拔、拼搏不息、顽强不懈的品格。而这,正是陈金根几十年奋斗经历的写照,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吴江多水,吴江人的性格便如这水乡泽国,温润谦和;吴江产绸,吴江人的品性更似这桑罗纤丝,柔软轻滑。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产丰饶,草木华滋,文风鼎盛,艺匠技巧,培植着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
建筑、山水和花木为历代园林不可或缺的要素。吴江缺山,吴江人便立石为峰,以石代山,为阴柔的水乡文化增添或多或少的阳刚之气。也许是临近太湖,也许是太湖石的瘦、皱、漏、透与小巧秀美的园林相谐相趣,苏州园林多以太湖石叠山点景。
但陈金根偏爱产于安徽灵璧县磬石山一带的灵璧石。灵璧石声、形、质、色、纹诸美皆备,位列四大名石之首,曾被清帝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一石”。陈金根先后收集了2000多块精美的灵璧石,其中堪称精品的就有100多块。这些奇石不仅分置静思园各处,成为园中的点睛之作,更有奇石园、奇石山庄与奇石馆,让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灵璧石聚集一处,供游人观赏。这些奇石,或如猛虎,或如苍鹰,或如雪树,或如涌瀑,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在这些奇妙的灵璧石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静思园镇园之宝,曾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灵璧石之最”的庆云峰。早在宋徽宗造“艮岳”时,庆云峰就被发现,但囿于挖掘和运输条件,浅尝辄止。清乾隆皇帝为母做寿,四处征石,也曾挖掘此石,同样未果。陈金根为获得此石,八赴灵璧,与当地石农用古人堆土填石之法,“日升数寸”,历时三年,才使巨石得见天日。为了将庆云峰运回吴江,陈金根出资筑路5公里,造桥2座,并动用了原苏联运送运载火箭的25米超长平板车以及建造上海杨浦大桥的吊车。白天车多难行,只能等到午夜车少时启运,风雨兼程55个昼夜,终于安然无恙地把巨石运抵静思园。
庆云峰高9.1米,宽2.95米,厚2.24米,重136吨,周身1600多个孔窍,洞洞相连,若顶端注水,千泉泻玉;峰底举燧,百窍生烟,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有幸参观了陈金根存放在新厂区的灵璧石库——那是外人平时难得一见的。但见数百亩开阔的地面上,上千块大小不等的灵璧石排列整齐,像等待出发的军阵;高低参差,又如南国的石林。且不说这些巨石价值几何,就是千里迢迢,从灵璧运到吴江,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作为一个爱好文化遗产的企业家,尽自己的能力收集保护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砖雕门楼、明清家具和建筑,我觉得是一种责任。
——陈金根
静思园中,门楼斗拱、画栋雕梁、隔扇花窗、亭台楼阁,多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甚至那些地砖、石桥、石径,往往也有数百年的历史。陈金根直觉地意识到,这些古旧建筑蕴含着珍贵的不可复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果任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摒弃,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于是,陈金根动员他的所有关系,四处打探上海、苏州等地动迁信息,一旦听说哪一处古建筑或老房子要被拆除,他都会亲自赶赴现场,带着专家去鉴定。
上海老城厢人民路丹凤街有座老宅要拆迁。陈金根得到消息,立即赶到现场,拆去简陋的顶棚,见到的竟是雕花斗拱和柚木梁柱。后经专家考证,这座建筑原名“天王殿”,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曾是上海小刀会活动的正堂。陈金根将天王殿搬回静思园重新移建,前厅成为“拜石轩”,正对着镇园之宝庆云峰,后殿则成了“弘雅堂”。为纪念原建筑的“丹凤”故里,弘雅堂的屋脊和小杪口上分别塑了三只凤凰,堂中陈列的则是采自灵璧的三尊凤凰石。
1822年,广东揭阳、普宁、丰顺三县商人从上海的潮州会馆分门立派,成立揭普丰会馆,并建造了会所,以显示三县富商的实力。会馆位于上海十六铺码头附近,占地360平方米,在上海老地图上留有标记。会馆用料考究,古木栋梁上雕刻着揭普丰人闯世界的图样,还贴着金箔。虽几经变迁,损坏严重,依然透出当年风采。陈金根让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拆下每一根栋梁,一一编号,运至静思园后按原规制顺序搭建,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栋古建筑的风貌,成为静思园二期工程即将开门迎客的大雄宝殿。
陈金根不惜财力、物力和精力,孜孜以求,将一座座濒临消失的古代建筑精华一一拾起,拂去尘灰,让它们的生命在静思园中得到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搜求古建筑,陈金根的足迹遍及江苏、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陈金根,以及其他与陈金根一样的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情有独钟的有心人,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历史,还能从这些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感受到多少先人留下的璀璨文化。静思园的价值,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版私家园林,它的意义,更多地是对传统的尊重,是尊重基础上的保护,是保护基础上的传承,是传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
静思园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同时也属于全人类。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赋予这个园林建设,他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把它奉献给社会,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陈金根
陈金根对园林有许多独特的理解。他说,改革开放给他这个放牛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家乡吴江赋予他闯荡商场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他成功了。成功的他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儿时的梦想,重续苏州造园的历史。他把园林看作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看作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平台。在他的心目中,湖水荡漾,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其乐融融,官民同戏,天人合一,静思园中浓缩的是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他说,作为吴江人,他用静思园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摇旗呐喊,他更把伟岸挺拔、翘首向天的庆云峰看作吴江精神的代表。
陈金根认为,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财富增加了,精神上的追求更加不可放松。陈金根并不讳言,文化上的投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一些客户听说他是静思园主,立即对他的玻璃钢厂和管道材料有了信心。因为他们知道,一个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的企业家是值得信赖的,而能够建造静思园的企业家是有实力的,静思园成了企业的名片。陈金根把玻璃钢厂称为“管子”,把静思园称为“园子”,他说,“管子”和“园子”是一对矛盾,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细细揣摩。
静思园以“古建博览,奇石世界”自豪,别具韵味的古代建筑和规模浩大的灵璧奇石构成静思园吸引游人的两大亮点。静思园副总经理徐建认为,从静思园的建构特点和审美取向,可以感到园主陈金根对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深深挚爱,更可以品味陈金根的胸怀、胆识与气魄——一个自小热爱园林艺术的放牛娃,一位从吴中大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历史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上他的勤奋与努力,终于“夙愿得偿,有幸再续姑苏私家造园中断百年之弦,回馈盛世”。
徐建也是一位“热爱园林的人”,并且把这一行字印在名片的显著位置上。他曾是中新社记者,因为园林与陈金根相识,意趣相投。在陈金根多次邀请下,终于以身试水,将自己的一年365天交给了静思园。徐建说,企业家通过诚实劳动,积累了资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人用钱扩大再生产,发展自己的企业;有人把钱存进银行,留给下一代;有人收集名人字画、古玩文物;有人热衷公益事业、赈灾助学。财富的再分配因人而易,而陈金根选择了造园。陈金根把静思园看作一件作品,一件呕心沥血,寄托着无限情思与追求的作品。所不同的是,陈金根并没有把这件作品视为己有,而是向社会开放,让它成为众人的精神财富。
静思园的宣传片中,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妪在镜湖中摇橹荡舟,那是陈金根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母亲去世后,陈金根为如何办理后事煞费苦心,他不想有悖母亲俭朴谦和的品行,更不想借此大操大办,于是决定静思园免费开放一周,接待四方游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静思园建成后,受到各界好评。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称赞陈金根:“你为社会和人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为静思园题词:“虽为人造,胜似天开;虽属私家,实为社会。”
静思园的产生,验证了“乱世毁园,盛世造园”的历史规律。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将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园人,一个后时代的园林复兴已经到来。
——陈金根
静思园号称“江南最大私家园林”。
“静”是一种状态,“思”是一种行为。静静的氛围,绵绵的思绪,与闹热、浮燥、喧嚣相对立,这是中国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范畴。
园林审美的接受心境有四个要素:闲、静、清、和。“静”是园林审美的前提,是园林审美的目的,是主观心态与客观环境的高度融合,是看似平常,却十分宝贵的朴素与淡泊。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这属于无极之境。
静不是物态的绝对静止。轻轻而落的雨是静,款款而游的鱼是静,淡淡而拂的风也是一种静。
静静的氛围最容易引发绵绵的思绪,思亲人,思家乡,思荣辱,思得失,思退让,思进取,思昨日,思明天,这思绪在花光中闪现,在水影中飘忽,在浸润着历史沧桑的砖楼栋梁和砥砺风雨、刚毅坚强的山石间升华。
“富而思进,静以致远”,这便是静思园的主题。对园林文脉的延续,对园林理论的实践,对园林创作的拓展,这便是静思园作为江南最大私家园林存在的意义。
静思园成功了,陈金根造园的步子却没有停止。按照游、购、娱、吃、住、行的旅游六要素,陈金根正在规划静思园二期工程:南面,一座五星级园林特色酒店,建筑风格与现有景区一脉相承,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人士提供度假和会议场所;东面,已经开始建造的家庙,将园林的“静”与佛教的“禅”融为一体,而苏州园林本来就与寺庙不可分割;北面,服务一般旅客的设施;西面,将重现古庞山湖“推门湖水三万顷,渔歌唱晚月中明”的动人景色。为了实现这一规划,陈金根已将园区东面的厂区整体搬迁,而他为新景观筹措的灵璧石,早已准备就绪。二期工程建成后,静思园的面积将超过150亩。陈金根说,新方案还没有定型,还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先把思路搞清楚,再定具体的计划。
笔者问过陈金根一个问题:在玻璃钢厂和静思园之间,他的精力是怎样分配的。陈金根说,过去是三七开,主要精力在玻璃钢厂;现在是五五开,说不清哪一块更操心;但随着静思园的扩大和二期工程的上马,他的精力恐怕要倒三七开了。不过,陈金根还是希望更多的爱园人加入造园的行列,希望得到资金支持,希望与政府部门合作,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给予各种方式的帮助。
陈金根向笔者透露,他正计划到别处去造园。哪里的人对苏州园林感兴趣,哪里的人舍得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他都愿意合作。他说,眼下正筹备到英国白金汉宫造一个微缩的中国园林展览。但那只是一个陈列,他的愿望还是造大园子,让苏州园林这一艺术奇葩通过他的手延续并流传,走进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笔者相信这一点,看到陈金根新厂区那几百尊巨石,就能想象陈金根的“野心”有多大。
附:陈金根印象
属马,已过知天命之年。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或着西装,或着中式夹袄,戴礼帽。谢顶,但脑后蓄发,有人戏言:“前看像科学家,后看像艺术家”。
为人谦和,亲切有加。但有客来,早早迎出,虚心求教,有问必答。香茶待客,自己总是白水一杯。
貌似木讷,实则精明,说到园林,便有滔滔不绝的话。
园即是家,家即是园。三次造访,三次相遇:一次预约,两次邂逅。陈金根是静思园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