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杭州、北依苏州,吴头越尾,长江三角洲的心脏,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吴江。
(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是吴江”。吴江古称松江,又称鲈乡,位于江苏省最南端,东距上海虹桥机场58公里,南距杭州113公里,北距苏州16公里,西临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
吴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渔猎耕织,吴江桃源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江建县,
县治设松陵,属苏州。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权。1992年撤县建市,设有18个镇,5个乡。2004年撤乡建镇,设有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桃源、横扇、七都10个镇,全市总人口77万,除汉族外,还有回、壮、满、苗、白、土、瑶、彝、畲等26个少数民族,市政府所在地仍是松陵。
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号称“七大古镇”,唐宋时期已有规模。宋代建镇的同里以人文荟萃、文物遍地和浓郁的水乡景致闻名海内外,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苏省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镇。唐代开元年间设镇的震泽,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的别称“震泽”,这里钟灵毓秀,曾留下大禹治水的足迹。黎里唐末时称黎花村,宋朝成为市集,明代已是巨镇,全镇弄堂99条,有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有两弄紧依的鸳鸯弄,有直插郊外的通风弄,还有弄内生弄的母子弄。著名的丝绸之乡盛泽,明代已是家家种桑织绸的专业镇,清时更进入全盛,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中国的四大绸都。
吴江的公路四通八达,沪苏浙高速、318国道东西横穿,苏嘉杭高速、227省道南北纵贯。所有镇20分钟可上高速、30分钟可达市区,过境车辆40分钟内离境,即“二三四”工程。此外,沟通长江的京杭大运河,连接黄浦江的太浦河一纵一横穿越吴江,成为吴江得天独厚的两条黄金水道。
吴江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全市耕地面积
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桑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水面积4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主要水产品有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大闸蟹、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鱼、鳜鱼、甲鱼等。
(二)
在吴江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大小小分布着数百个湖泊,连接这些湖泊的,是纵横交错的河道,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浩淼无垠的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各具特色的河荡湖泊为古老的吴江平添几许魅力。
因水成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是吴江城镇格局的独特风格。不少民居依水而筑,或前街后河,或前后临河,或三面环河,形成错落有致的小镇景观。同里、震泽、黎里、盛泽都是江南水乡的古镇精品,这些古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以及与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俗风情。“临街枕河、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与太湖美景、水乡风光交相辉映,使吴江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
“水乡同里五湖包,东西南北处处桥”,同里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桨声柔美,水影飘逸,一幅“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曼妙图画。落雨时,桥下的水流动着,屋檐上的雨滑落着,整个小镇包裹在氤氲的水气中,娇柔而妩媚。殷红的窗棂临河而开,童稚的书声朗朗,在平静的水面荡起阵阵清丽的涟漪。水是古镇的灵魂,每一滴水都是一颗精灵,让人挥之不去。
多水的吴江滋润着她的子民,赋予吴江人水的灵性、韧性与柔性。吴江人是聪颖的,他们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古老的深邃与变迁的时代中寻找文明的真谛;吴江人是执着的,他们用自己的坚忍与刻苦改变生活,让梦想成为理想,让理想成为现实,让现实成为崭新的自豪;吴江人是温和的,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与儒雅展现如水的气质禀赋,用吴侬软语感动他人,感动自己,也感动世界。
轻灵有余也罢,厚重不足也罢,毕竟水是流动的。流动的水让思想活跃,让学术的光泽与技艺的灵秀水一般地传递。水,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净化与荡涤吴江人的心灵,让他们少几分烦躁,多几分平和;少几分轻狂,多几分沉稳,让他们紧紧依附着这一片因湖泊而沉积的土地,一步一个脚印,开拓事业、开拓未来。
吴江产丝产绸,丝的纤细绸的轻滑与水的温润相得益彰,成为吴江人生命的基因。吴江人崇尚丝丝入微的细致与周到,崇尚一点一滴的信仰与精神,无论外在与内心,无论探索远古的文明还是解析现代的流行,都能发见吴江人这如丝如水的性格,发见这生生不息的血脉,这是吴江由昔日鱼米之乡到今日新兴工业化城市成功跨越的伟大力量。
(三)
似水的吴江自古就有崇教尚文的习俗。同里镇有一座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普安桥,桥西石壁上有对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描绘了吴江人的爱读好学,普安桥也因此被称为“读书桥”。元代诗人倪瓒的诗句“借书市药时来往,不向居人道姓名”,更生动地记录了吴江的读书之风。
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醇厚的国学底蕴造就了一代代吴江才俊,自春秋起至明清的2000多年间,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著名历史人物就有140多名,如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和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仅同里就出过1名状元,42名进士,90余名举人。
近代以来,吴江更是英才辈出。金松岑早年在家乡创办“自治学社”,传授新文化,晚年更以全部精力投入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终于成就一代国学大师。辛亥革命时,“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名噪一时,其三位创始人中,柳亚子、陈去病同为吴江人。费孝通20多岁写出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不仅奠定了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更被国外许多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必读的参考教材。
同里古镇有一所丽则女校,创办于1906年,为古镇女子提供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有图书馆、实验室,有钢琴和电影放映机。国学大师钱基博,书法家钱祖翼,文学家范烟桥、任传鹤、顾乃复等名师在此任教,使女校声名大振,许多家长纷纷送女入学。1909年,丽则女校开设师范本科班,为家乡培养第一代女教师。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收录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200余篇,丽则女校入选14篇,教学水准可见一斑,从中或可细细体味吴江的尚学之风。
悠久的历史,造就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吴江民间文学蕴藏丰厚,民间舞蹈、戏曲曲艺、工艺制作流派纷繁,各呈千秋。尤以芦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挚朴实、曲调优美清新、乡土气息浓厚,在吴中独树一帜。一首《盛湖竹枝词》写道:“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将先蚕祠一年一度的农历小满观戏风俗描写得生动传神。
(四)
建筑大师张开济说过,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化的传承无非两种方式,一是文字,二是建筑。张开济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观礼台的设计者,也许出于专业的偏好,他更倾向于建筑的文化传承功能,认为这是不受语言限制,可以“见仁见智”的文化浸润。
无论如何,遍布吴江的古迹文物是一笔值得骄傲的财富。吴江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5处。这些散布于水乡泽国的庭院村落、民居古树、桥涵石径、禅寺佛塔,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但斑驳中依然记录着吴中大地发生的动人故事,沉寂中分明透出厚重深邃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细雨纷纷的暮色中,凝望古塔砖楼,时空的概念已经模糊,扑面而来的,是如丝如缕的脉息,是绵延不绝的风情,是积淀千年的伟大。
“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古镇不用说了,那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古朴,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威尼斯的副市长甚至应邀担任这座中国小镇的名誉镇长。同里原名“富土”,可见当年的富庶殷实,但“富土”太过张扬,于是将二字上下相连,上面去点,中间拆分,成为“同里”。同里退思园以构思精巧、布局独特、神韵绝伦名闻遐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退思园与嘉荫堂、崇本堂和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一起,并称“一园两堂三桥”,蜿蜒的河、精致的桥、曲折的路、幽深的院、摇曳的树、纯朴的人,成为同里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苏州一带地方戏曲都把缠绵悱恻的《珍珠塔》列为保留剧目,而《珍珠塔》的故事就发生在同里。
“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震泽慈云寺塔与禹迹桥“拱桥塔影”,构成水乡特有的自然景观。松陵垂虹桥遗址虽仅存十数孔,当年却是“一弯月影映垂虹,十里波光连宝带”的“江南第一长桥”。盛泽先蚕祠祭拜蚕神,祈求保佑蚕茧丰收。黎里柳亚子故居、同里陈去病故居纪念的是两位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黎里市河流贯东西,将三里长街分成南北两岸,河岸由会稽石垒筑,仍是几百年前的原貌。驳岸边镶嵌着几百石栏,精致如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既可系船,又能观赏,还能表示主人的学识背景:告老还乡的官员,石如如意;意在科举的学子,石似锦旗。20余座形形色色的古石桥,或如长笛横吹,或如彩虹飞架,或显现于清波之上,或掩藏于绿树丛中。黎里是吴江又一处焕发灼人光彩的古镇。
吴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吴江人正全力打造“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的旅游品牌,开发展示人文遗迹的“古镇游”、展示吴江自然生态资源的“水乡风情游”、以盛泽丝绸文化为内容的工业旅游和面向上海的生态旅游,让更多的人进入吴江,享受这里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
(五)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这是明代周灿一首写盛泽的诗。盛泽丝绸生产与贸易历史悠久,明代中后期已形成新杭、黄溪、盛泽三大绸市。清代时,全镇织机逾万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改革开放激发了吴江人的聪明才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吴江办起第一批乡镇企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之路。吴江的光电缆、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产业都是这一时期起步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于经营的能工巧匠跳出原来的企业,自谋发展,开始成立民营企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苏州乃至吴江成为外商,特别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企业投资的热点,吴江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末以来,大量外资、民资的涌入进一步加快了吴江的产业化进程。
目前,吴江已形成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成长型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和吴江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和盛泽“三大主战场”,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6大产业被列入江苏省20个重点培育产业名单。全市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中国名牌产品,3家企业进入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行列,4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企业百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10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7家企业成为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7家参股上市公司。在吴江落户的外资企业有1000多家,其中包括15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注册外资50多亿美元。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吴江已进入国内先列。
刚刚过去的2005年,吴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3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5倍,成为全省第二个进出口贸易总额超100亿美元的县(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60元。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中,吴江名列第六。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吴江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三名,是全国成长最快的地区。
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字描绘的是一幅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图景。吴江人牢牢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用自己的勤勉和智慧,取得一次次经济的腾飞。
(六)
吴江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岁月的洗礼让吴江人睿智,历史的锤炼让吴江人勤奋,吴江人享受着璀璨的古代文化,追随着飞速的时代进步,创新、创意、创造,谱写新的吴江故事,让这株千年老树绽放艳丽的吴越新葩。
吴江是含蓄的,又是开放的,像河上密如蛛网的桥,吴江人敞开胸襟,把目兴投向全国,投向世界,引进观念,引进思想,引进技术,引进方法,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与所有关注吴江的人一起,共同耕耘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
吴江人把“亲商、安商、富商”奉为圭皋,坚持“阳光式”操作,“保姆式”服务,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行政和商务平台,成为江苏省审批项目最少、审批速度最快、收费水平最低的县级市。吴江人把诚信视为立身之本,建设诚信政府,塑造诚信社会,用诚信连接世界,用诚信招商引资,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2006年1月,吴江召开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吴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努力建设综合实力更强、城乡面貌更美、社会环境更优、人民生活更富、市民素质更高的和谐新吴江的要求,使吴江成为长三角区域富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城市和宜居的生态城市,富有文化内涵的和谐文明城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江将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依托上海雄厚的产业、资本、人才、技术资源,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作为上海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国际竞争。吴江将着力打造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沿发展极”,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积聚新的潜力。吴江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能级和水平,争取更多“吴江制造”乃至“吴江创造”的光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增效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让古老的产业焕发永远的青春。
吴江人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吴江人的追求是没有停止的,“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五年吴江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人均GDP10万元(约1.2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30%,城市化率60%以上,恩格尔系数小于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约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约1600美元)。
数字是枯燥的,何况这数字需要五年的期待。但在枯燥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吴江,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吴江,一个更加繁荣的吴江,一个更加美好的吴江。
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