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的制造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盛泽的丝绸,七都、芦墟的光电缆,金家坝的彩钢板,横扇的羊毛衫,菀坪的缝纫机,吴江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近年来,在外资、民资两轮投资驱动下,吴江“一镇一业”的产业板块不断做大做强,由“堆”而“群”,逐渐升级为集群式的产业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响亮品牌。
目前,吴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三三八”体系,即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三大支柱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三大特色产业,电梯制造、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日化、服装、制鞋等8个成长型产业。预计到2007年,吴江产业集群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占据全省重点产业的半壁江山。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
丝绸纺织业在吴江已有500余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盛泽即已“绵绫为市”,到了清代,更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风送万机声,晴翻千尺浪”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丝绸重镇——盛泽的兴旺。
吴江丝绸以精工细作享誉海内外,先后获得国家金奖、银奖、省优、部优称号60多项,如“茶花”牌真丝绸、“迎春花”牌桑蚕生丝等。与此同时,吴江化纤纺织生产突飞猛进,成为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目前,丝绸纺织已成为吴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约占全市三分之一。该行业拥有上市企业——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恒力、鹰翔集团则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
悠久的历史,加上近几年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以及国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吴江纺织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实力不断壮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第一,总量优势。2005年,吴江纺织行业完成销售收入466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总收入的33%左右。全市拥有无梭织机10万余台,是国内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真丝绸产量稳定在2000万米左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丝绸纺织企业12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形成以盛泽为主,涉及平望、黎里等镇,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吴江恒力集团、盛虹印染公司、丝绸集团、鹰翔化纤公司4家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都超过50亿元。
第二,配套优势。通过设备引进、技术嫁接,吴江纺织行业的技术能力已达到国际90年代初期水平,全市切片纺、熔体直接纺产能超150万吨;喷水、喷气、剑杆、片梭等无梭织机大量引进,大大加快了吴江的织造无梭化步伐。同时,吴江已成为我国纺织印染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服装工业进入跨越式高速发展时期,拥有企业130余家。
第三,技术优势。近几年,熔体直接纺、海岛法纺丝等技术的应用,撑起吴江化纤原料工业先进技术的制高点;无梭织机从喷水到喷气、从单喷到双喷、从平机到提花、从中速到高速、从国产到进口,技术层次全面提升。盛泽商会组织数十家民营企业向日本丰田公司联合采购3000余台喷气织机,成为丰田公司织机交易史上“第一买单”。
第四,市场优势。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经过20余年的培育和完善,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家丝绸纺织商行云集于此,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200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0亿元,位居全国十大专业市场首位。东方丝绸市场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为吴江纺织企业提供便利的销售渠道和快捷迅速的信息通道。
第五,成本优势。良好的劳动力素质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吴江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过去两三年间,一批落户吴江的中小纺织企业,凭借吴江的低成本优势,很快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今后一个时期,吴江纺织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以科技领先做强产业,以竞争优势做大企业,全面提升壮大纺织板块经济的综合实力”,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把吴江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纺织品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具体而言,一是原料工业向多纤维、多品种方向发展,以满足开发中高档合纤织物的需要。二是织造工业以扩大使用领域,拓展出口产品为方向,着力提高产品档次。三是印染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品质提高型道路。四是服装业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五是创造条件,加强纺织机械业的引进工作,逐步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吴江经济的后起之秀
——吴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吴江电子信息产业以产业特色明、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集聚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吴江经济的“后起之秀”,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递增。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23.6%;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90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31%;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78.31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42%;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82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43.3%。
吴江电子信息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拥有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类产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等几十个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汇聚了华宇、中华映管、美齐、全友、台达、高创、大同、日立、NEC、华渊、群光、亚旭、鸿景、大腾、力信、优普、力隆、立扬、天瀚、巨丰、瑞仪、精元、友讯、飞旭、SKC、泰山等知名跨国公司及大企业集团,其中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近50家上市、上柜公司和3家世界500强企业。吴江经济开发区现有电子信息企业350家,累计引进外资30亿美元。
吴江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吴江经济开发区已形成年产500万台彩色液晶显示器、1000万片液晶显示屏、100万台扫描仪、300万台笔记本电脑、150万台电脑主机、2.5亿只微型电机、1500万台手机、1000万台数码相机、300万台光驱、1000万台各类电源供应器、3000万台(片)数据机、3000万片背光模组、130万芯公里光纤以及大量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他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
不仅如此,从最早的明基电脑配套企业入手,以配套企业吸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吴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和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吴江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在全国开发区中屈指可数,区内电子信息企业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90%,自我配套率达到90%以上,成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信息产业先进集体和首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员单位。
吴江生产的很多电子信息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加上吴江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很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一些产品已纳入跨国公司的分工协作体系,如为IBM、HP、NEC、DELL、SONY等企业生产配套,使得吴江企业的电子信息产品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联。
发展板块经济,推进产业集群是吴江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走过的道路。吴江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但真正确立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思路,是1998年以后。在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吴江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不排除同一产品的企业,例如同样是生产显示器的企业,在吴江有多家;二是不排除同一产品的不同种类,如电解电容、钽质电容并存;三是抓好产业链中上下游产品的延伸。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吴江电子信息产业同样面临着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较少的“瓶颈”。同时,作为制造业后续支撑产业的软件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招商引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的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台资和日韩资本,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
未来若干年内,吴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瞄准世界市场发展趋势,巩固和提高加工制造业,向光电子、微电子等新兴产品和高科技、数字化领域发展,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高适用性产品的比重,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兼备的产业格局,突破一些瓶颈(如软件和集成电路等),稳固梯度转移产业,争取在3~5年内,形成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光电子、微电子三大行业群。为实现上述目标,吴江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实施“生根战略”,即加强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要素建设,完善和提升开发区功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人居与工作环境。同时,努力拓展招商范围,全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有技术资金实力的国内企业到吴江投资。
铸造中国的“光电缆之都”
——吴江光电缆产业集群
以亨通、永鼎为龙头的吴江光电缆产业集群,以其先进的技术设备、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优良的产品质量、大比例的市场占有率和骄人的经营业绩,被誉为“中国光电缆之都”。
上世纪80年代正值吴江乡镇企业发展之初。这些乡镇企业没有计划指标的支持,也不受计划的限制和束缚,它们的生产和发展靠的是市场信息,靠的是“外跑人员”争取到的生产项目。目前拥有35亿资产、5000余员工的永鼎集团,70年代后期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公社塑料厂,产品是麦乳精瓶。创业之初,企业领导人和供销人员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捕捉信息、寻求合作……20多年来,从芦墟公社塑料厂、吴江电线二厂、吴江邮电电缆厂、苏州通信电缆厂,直到1994年成立江苏永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江光电缆生产企业的前身都是乡镇企业,它们几乎无一例外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吴江光电缆产业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同时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分不开,亨通、永鼎等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吴江已拥有光、电缆生产企业40余家,包括国家级集团4家,省级集团7家,主要分布在七都、芦墟、松陵等镇。拥有电缆生产线168条,年生产能力6640万对公里;光缆生产线31条,年生产能力536万芯公里,整个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强。亨通集团电缆生产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永鼎、亨通光缆产销量在全国均属前列,年产260余万芯公里。全市光电缆产业成为吴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使吴江“中国光电缆之都”的称号名副其实。
吴江光电缆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了吴江光电缆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提高了吴江光电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博得客户的信任和青睐。同时,吴江光电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有色金属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大都是80年代伴随着电缆业的发展而配套性地发展进来的。未来若干年内,有色金属产业有望与光电缆产业平起平坐,成为吴江又一个有份量的集聚型经济板块。
吴江光电缆产业已经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群体,它们基本上生产同一类产品,面对同一个市场,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在市场竞争激烈、产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在价格、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共同打好“吴江牌”。同时,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科技优势,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保持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是吴江光电缆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吴江光电缆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国债募集资金、兼并收购,以及投资交通建设、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领域,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模式。亨通集团兼并宜兴电缆厂,永鼎集团兼并收购湖北红旗电工等5个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提高了企业的规模效益。2005年,永鼎集团用15亿元开展多种经营,包括收购上海电缆厂、收购上海塑胶线厂、中东地区设厂、与日本古河电工合作、参与德国大众生产汽车线束、投资沪青平高速公路、房地产、生物医药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其中30%来自多种经营。
“十一五”期间,吴江光电缆产业将围绕“做大做强”做文章,充分发挥永鼎、亨通的产业龙头作用,加快产品的上下游延伸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争取由光通讯生产加工基地提升为光通讯器件的生产制造基地。
世人瞩目的“净化之乡”
——吴江彩钢板产业集群
吴江现有彩钢夹芯板生产厂(含净化设备和钢结构企业)300余家,年生产能力7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金家坝(现并入芦墟镇),其次是震泽,还有北厍(现并入黎里镇)及同里、松陵二镇。吴江是国内最大的彩钢板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超过50%,预计2005年全市彩钢夹芯板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1.5亿元。
金家坝的彩钢板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净化行业衍生而来。当时,苏州净化设备总厂到这里办分厂(现名吴江净化设备总厂),初期净化房墙体使用的材料是木板或贴塑板。1993年,金家坝引进第一条彩钢夹芯板生产线,为吴江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开了先河。很快,一些懂净化、会经营,并且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人离开原厂,自办新厂,使彩钢夹芯板作为独立产业分离出来。经过20多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金家坝已有彩钢板生产企业200余家,形成以净化产业为“一体”,以钢结构、空气净化工程为“两翼”的产业格局,以及从彩钢板基板到泡沫、胶水、C型钢及钢结构、净化工程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金家坝拥有彩钢板生产线148条,年生产能力30万吨,年销售量可达2500万平方米,钢结构制作安装8万吨左右。
在新型墙体板材行业和空气净化行业,金家坝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金家坝镇及周边村镇共有1.2万人从事此项行业,还有近万人在各地从事彩钢生产和净化工程承揽,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考虑到昂贵的运输费用,金家坝人把工厂办到全国各地,就地承揽工程,就地生产,大大拓展了金家坝彩钢板产业的利润空间和全国知名度。金家坝已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净化之乡”。
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知名度的提高,在该地区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上世纪末以来,民间投资持续高涨,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亿元;许多企业到全国各地办厂,迈出资本输出第一步。韩国以及台湾等地区的12家企业看重金家坝的发展前景,投资金属加工和新型建材业,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在吴江众多彩钢板生产企业中,迅兴金属建材(苏州)有限公司无疑具有典型意义。迅兴的发展不仅代表了吴江彩钢板产业的发展共性,而且为吴江彩钢板产业链的形成作了最好的诠释。并且,迅兴是目前该行业最大的三资企业,同时为其他彩钢板生产企业解决了原料供货难的问题。
迅兴的本业是为彩色涂层钢板提供生产流水线。金家坝有企业打算进入彩钢板行业,于是与迅兴取得了联系。后来那家企业的项目因故搁浅,迅兴却从中看到了彩钢板行业的巨大商机,于是在2001年走进金家坝,由设备制造商成为彩钢板生产商。
进入金家坝后,迅兴很快站稳脚跟,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在国内彩钢板业均名列前茅。在经营过程中,迅兴看到目前的彩钢板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不但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也影响了国内彩钢板应用领域的扩大,如家电、汽车等彩钢板高端需求亟待满足。于是,迅兴投资年产彩钢板15万吨项目,其产品覆盖家电应用领域;同时上马作为彩钢板原料的镀锌、冷轧钢板工程,使国内彩钢板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成为历史。
在吴江,类似迅兴的企业还有很多,如鑫吴钢构、中达钢构、生化钢构、金晓净化、姑苏净化等。从净化设备到彩钢夹芯板,从夹芯板到净化工程,从净化工程到钢结构工程,金家坝彩钢板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产业不断发散和延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吴江彩钢板产业的特殊优势:一是机制优势。吴江彩钢板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激励效果明显,信息反应快,项目决策快,应变动作快。二是产品优势。彩钢夹芯板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建材,是实心粘土砖理想的替代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以彩钢夹芯板作墙体的净化设备过去主要用在电子、医药行业,随着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厂房净化标准的提高,用量日趋扩大。三是聚集优势。吴江彩钢板行业在国内少有的集中度,有利于信息共享、良性竞争、品牌建设、产业链互补、降低开发成本和环保治理成本。四是配套优势。金家坝彩钢夹芯板生产链的上游有28家泡沫塑料厂、20家胶水厂和年产20万吨的2家彩钢板材生产企业,满足本地需要有余;下游有30多家净化企业和10家钢结构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群优势,增强竞争力。
吴江彩钢板产业的近期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在产业链上,坚持以体现最终产品的工程为龙头,把产业链拉长做粗;在组织程度上,坚持以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层次的提升;在产品档次上,坚持通用板材和特种板材并举、低档产品和中高档产品并举,实现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质量标准化,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全市净化行业的技术含量。
“家家有横机,户户织毛衣”
——吴江羊毛衫产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末,横扇镇五金厂购进3台横机,并从上海请来技术顾问,开办建新针织厂,开始羊毛衫生产。这是横扇乃至吴江最早的羊毛衫企业。羊毛衫行业投资少、见效快,建新针织厂成立的第二年,一些村陆续开办集体性质的羊毛衫厂。到1988年,全镇已有镇办羊毛衫厂4家,村办羊毛衫厂14家,年利润106万元。
80年代末,一批在集体企业工作的供销人员、管理人员跳出原企业自谋发展,开办私营羊毛衫厂,成为横扇羊毛衫产业大发展的创业者和生力军。家庭作坊式经营是横扇羊毛衫产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由每家一两台横机,逐步滚动到十几台、几十台,同时带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加入这个行列。素有“羊毛衫第一村”之称的叶家港村,90%的农户从事羊毛衫生产或与此相关的行业,全村已有各类横机3000台,年产羊毛衫1000万件。这种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风行至今,使羊毛衫产业在横扇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90年代中后期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大量民资的涌入进一步加快了吴江羊毛衫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吴江全市已有横机45000余台,从业人员40000人。仅横扇就拥有手动横机30000台,电动横机、电脑横机2000台,全镇7000多户居民中有3600多户直接从事羊毛衫生产,1000多户从事与羊毛衫产业相关的配套服务。目前,吴江年产羊毛衫超过1亿件,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万件羊毛衫投放市场。吴江羊毛衫产业已经开始由家庭作坊式向规模化发展、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演变、由来料加工向自有品牌提升的新走势。
吴江羊毛衫产业主要是以家庭手工业方式发展起来的,底子薄、基础差,但也有一定优势,即费用少、成本低,一件羊毛衫可比其他企业低2~4元,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目前,吴江羊毛衫以内销为主,定位于中小城市及农村这一国内最大消费群体,原料由最初的腈纶、兔羊毛发展到全羊毛、精纺、冰麻、仿羊绒等多个种类,深受中低档次消费者欢迎。
吴江羊毛衫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档次不高,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中国目前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浙江濮院羊毛衫市场中,70%的羊毛衫来自横扇,羊毛衫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给了销售环节,生产者得利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横扇推出以“启动一个市场,重点扶持20家中档规模企业,搞活3000户配套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工程”,引导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努力建成10家有一定规模和全球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中高档的企业;挑选20家中等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扶持其向公司运作方式转变;对于量小面广的家庭生产户,鼓励其走联户生产、配套生产、企业化生产道路,以此赢得市场。
仅就横扇来看,羊毛衫产业已形成从纺纱、染色、砂洗、印花、编织、包装、托运到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羊毛衫生产业主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都可以“足不出户”。从吴江来看,已经形成以横扇为中心,庙港、平望、梅堰、八都、桃源等镇相呼应的羊毛衫产业板块,区域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一二三工程”的实施,将使横扇羊毛衫产业既有“航空母舰”,也有“联合舰队”,由原来“各自为政”的松散企业集群,转变为能够“联合作战”的战略联盟,大大提高了横扇羊毛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横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广东、温州等地和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客商落户吴江,投资办厂,进一步强化了吴江的羊毛衫产业优势。
近些年,我国每年销售羊绒及羊毛衫1600~1700万件。羊绒衫的兴起对羊毛衫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羊绒原绒产量低,不易打理且价格高,不易成为大众产品,羊毛衫市场仍然是一块尚未充分挖掘的大市场。加上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趋增强,出口增加,羊毛衫需求潜力巨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另一方面,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羊毛衫市场的竞争方式由拼原料、拼价格转为拼工艺、拼款式,并向时尚化、个性化发展。由于以上原因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一些羊绒行业知名品牌凭借其品牌实力和设备优势,开始向羊毛衫领域渗透。未来三五年内,羊毛衫市场格局势必重新划分。
为促进吴江羊毛衫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保持吴江羊毛衫的产业优势,吴江将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水平,如使用电脑横机改善劳动环境,提高产品档次,改变手拉横机和电动横机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外将重点培育一批年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带动产品外销,带动小企业和家庭工业齐头并进,形成大、中、小三个层次有机发展的产业格局,使“羊毛衫之乡”、“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长盛不衰。
中国的“缝纫机名镇”
——吴江缝纫机产业集群
吴江缝纫机企业主要集中在菀坪。1976年,菀坪开始涉足缝纫机零件加工,1982年与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联营,成立中国标缝菀坪厂,打下菀坪缝纫机产业的基础。90年代初,通过中国标缝菀坪厂和菀坪缝纫机零件厂两家骨干企业的带动,菀坪缝纫机工业在村一级得到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优势。此时,大部分企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都较低。
90年代中期,通过“联、扶、带”形式,走镇村联合办企业之路,中国标缝菀坪厂扩散零部件生产、脱壳老产品,支持联营企业发展。1995年,菀坪已有缝纫机企业17家,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90年代后期,菀坪实行企业改制,除中国标缝菀坪机械公司保留部分集体资产外,其他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进入新世纪,菀坪缝纫机工业发展迅速,一个个整机企业、零件加工企业及配套的锻压、热处理和包装企业纷纷上马,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到2005年底,已有缝纫机企业248家,总资产13.8亿元,固定资产5.8亿元,注册资本6.2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
菀坪有缝纫机整机企业34家,总资产6.4亿元,年整机生产能力50万台。目前,菀坪整机生产已拥有平缝、自动加油、高台、双针、裘皮、筒式、机电一体等不同功能、多个系列、种类齐全、高附加值的180多个品种,其中一些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菀坪生产的中厚料缝纫机占据全国同类产品50%份额,成为全国中厚料缝纫机的生产基地。2005年,菀坪缝纫机制造业年产整机45万台,销售额突破15亿元。
菀坪缝纫机零件生产已具有专业化雏型,现有企业214家,总资产7.4亿元,2005年,总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四项指标均较上年同期增长25%。菀坪目前可提供各类精密零部件6000余种,除小部分供应本地整机厂外,大部分为全国1000多家整机厂配套,或出口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为兄弟、飞马、百福、精工、大和、银箭、利是等世界著名缝纫机品牌配套。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形成企业的拳头产品,个别企业的产品已具有高、专、精优势。
目前,菀坪已形成模具加工制作、铸造、热处理、零件粗加工和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运输等前后相接的缝纫机产业链,并从零件加工开始,向缝纫机包装、锻压、铸件、服装加工、电器元件方面延伸,使缝纫机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
在菀坪注册的工业缝纫机商标有“标准”、“万工”、“宝佳”、“菀坪”、“爱狮”、“佰嘉”等40个品牌,另有34家企业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标准”缝纫机享誉国内外,代表着中厚料工业缝纫机的先进水平,主导着同类产品的价格和制造技术,已具有与日本“兄弟”、“精工”等国际名牌抗衡的实力。五大系列20多个特种机型是“宝佳”缝纫机的最大优势,这也使它在国际市场拥有较高知名度。
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在菀坪缝纫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为企业培训和推荐专业人才,协助新办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协调劳动用工纠纷,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缝纫设备展览会”,打造菀坪缝纫机产业的整体形象,形成同业拳头一致对外,使“菀坪能做的业务,绝不让它跑出菀坪”。
工业缝纫机的更新周期一般在6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服装行业曾掀起一轮设备更新高潮,此后几年缝制设备市场相对低迷。本世纪初,服装业复苏,为提高产品质量,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大了设备投入力度。由于国产缝纫机的部分品牌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原先采用进口设备的服装企业开始使用国产缝纫机。国产缝纫机出口增加和替代进口产品能力的提高,以及新一轮设备改造期的到来,是菀坪缝纫机产业发展的重要背景。
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由200多家企业构成,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因此形成企业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随着缝纫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菀坪正逐步向缝纫机产业的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和技术标准制定中心发展。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