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化首先是人才的国际化。
高速发展的中国要想彻底摆脱“八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低附加值产业,实现科技兴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宏伟蓝图,必须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特别是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海外体验的留学人员。
这些年,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一直高度关注并研究国际化人才的问题,对这方面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和感触。
“按照国际惯例,留在海外和归国的人才比较理想的比例是各占50%。然而,数据显示,中国的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海外留学人员归国的越来越少。前几年出去50万有10万回国效力,这几年出去80万回来的也才十多万,出去和回流的人才比例严重失调。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关注和解决了。”王辉耀对现状忧心忡忡。
“海归”需求与日俱增
当前,广大回国的留学人员已成为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相当多的留学生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创办的大量的成功企业,成为中国连接国际商务的纽带和桥梁。这一大批活跃在中国商界的留学人员,已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工商精英,新一代的华商,成为中国迎接全球经济化的挑战和增强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国际竞争力的新生力军。
“海归”不但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动力,而且他们还给国内旧有的体制和机制吹来了新风。王辉耀说,“海归”带回了国外风险投资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概念、融资方式、先进技术以及创业文化等一系列新鲜事物,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效率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归国人才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他们在国外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在国外公司长期工作过。这批人年富力强,富有开拓性和进取心,有创业和在企业实践成功的经验,有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国际化眼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对国际化创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愈加迫切。王辉耀说,如何做好吸引和留住归国人才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国家战略工程,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方便想家的人才回家
王辉耀认为,要吸引和留住归国人才,最起码要做到了解他们回国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客观、周到地为他们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王辉耀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签证问题,不要设置“障碍”。要在政策上简化留学人员回国的签证、认证等手续。应转变观念,从吸引人才的大局出发,尽快制定对双重国籍人才的确认和可执行方案,方便留学人员回国发展。
必须改变当前政策中存在的“厚此薄彼”现象,即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带有高科技项目的留学生,而对于留学人员所创办的有些企业如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如政府对包括留学人员创办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政策没有完全一视同仁,或多或少存在着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把民办学校纳入享受的范围。
王辉耀谈到,其实很多“海归”是愿意回国的,但他们有很多困难和后顾之忧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创业经费问题,子女入学问题,配偶就业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肯定会动摇他们回来的信心和决心。
在王辉耀看来,当前留学人员的招聘、用人机制仍不通畅、不健全。目前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企业定期定时到海外招聘留学人员还没有形成规模。国内没有一个规范的留学人员就业市场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中心等,这方面的中介机构也不发达。“我希望多建立一些中介性的机构,如‘海归’求职服务中心、中国‘海归’人才库等,这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来。”
探索“为国服务”新模式
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如何让回家的人才恋家也许更难。对此,王辉耀提出了一种“为国服务”的新理念,让回国人员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王辉耀直言不讳,现在回来的留学人员主要是去了外企,那么如何对他们开放更多的领域,加大民企甚至政府部门吸纳人才的力度,显得非常重要。
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归”回来的政策,但是政策上的瓶颈还应降低,观念还要进一步开放。“现在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就业和创业,为什么不可以把类似的优惠政策也倾斜一些给‘海归’?大学生到西部去可以任乡长助理、镇长助理,‘海归’为什么不可以去任县长助理、市长助理?他们有国内外生活、创业的经历和先进的理念,在招商引资、外贸接洽、政府决策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
王辉耀认为,各地方和各政府有关部门应鼓励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参政议政,聘请他们担任政府顾问,鼓励他们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进入政府管理层。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管理层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提高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又有利于提高留学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归国。
很多人认为“海归”就业肯定不成问题,用不着为他们操心。但事实上有不少“海归”找工作也是非常难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一下这些人,创造一种回流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环境。王辉耀说,民营企业对“海归”有偏见,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好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的,裙带关系复杂,“海归”在里面“玩不转”,作用发挥不大。此外,因为“海归”人才的成本比本土人才要高,所以他们不愿用“海归”。但事实上,“海归”确实是很有竞争力的人才。由于许多企业在用人观念上存在障碍,让回流人才“为国服务”的软环境尚未建立,使得很多回国的留学生只能选择外企,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政府可以带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国企和民企也可起到示范的作用。”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