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著名管理专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顾问、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王育琨做客搜狐,下面是王育琨的精彩观点:
主持人田瑛:去年国内最热的企业并购是联想并购IBM和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联想并购IBM成功,但是目前内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不成功,却“虽败犹荣”,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走出去的大型跨国并购,他们的行为对以后中国企业的并购有什么借鉴意义,该汲取什么经验?
王育琨: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中国公司的全球化,现正处于行动是老子的阶段,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还不够丰富,难于总结。企业家们考虑的问题会很全面、也很深入,我们这些局外人,只能去搜集历史上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来提示我们的企业家。从这个角度上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有一种产业思维,抓住行业的本质。
没有对行业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就盲目去收购容易出问题。比如,出井伸之是个有名的商业理论家,他说了几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大规模生产时代行将结束”,这个判断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电子巨头在纷纷转型把一些不愿意做的东西甩卖出去?TCL购买德国的施耐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例如,德国著名的《经济周刊》总编辑、经济学家巴龙先生对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的评论:若要借施耐德进入德国市场,TCL还不如用自有品牌。因为施耐德在德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产品还不如TCL先进。现在德国电视机很便宜,市场已经饱和,如果再买只能买高精尖产品,但德国人知道,施耐德生产不了高精尖产品,如果把TCL的超薄高精尖电视机贴上施耐德的品牌到德国去卖,德国人不可能接受。
第二,中国市场就是高端。这个观念常常被忽视。
宝钢就运用的非常好。中国市场的优势是谢企华全球化经营思维的起点。中国钢铁业一年的消费增量,等于全世界其他区域三年的增量,中国作为钢铁的第一大生产国、进口国、消费国,吸引无数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纷纷参与开发竞争。坐拥中国市场份额的优势,宝钢不遗余力与国际钢铁巨头新日铁、阿赛洛、浦项和蒂森克虏伯等合作,以便获得市场、技术和管理优势。在一般公司靠低成本、低价格进行跨国竞争的时候,宝钢则在管理体制上加速推进一体化运作步伐,业已形成整体化运作体制的雏形,启动高效率的组织生产这个高端来实现全球化布局。
宝钢把全球化经营能力牢牢地锁定在公司的体系运作上,由此途径所增加的跨国运营能力永远属于宝钢公司。
第三,还是要坚持间接路线战略。
生意从来就离不开政治,政治从来也脱离不开生意。大公司战略从来都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