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和谭旭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要不断地寻求创新,无论是市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思维中,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对谭旭光比较了解的人大多都会说他是一条硬汉子;还有人说他是个“鼓动家”,其理由是每一次听老谭的演讲你的情绪都会被他的激情所感染,用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的话说:小谭很“牛”!
正是这股“牛气”,才使得谭旭光力挽狂澜,把“潍柴动力”这条大船从倒闭的边缘拉回到正常行驶的轨道,也正是老谭冲天的“牛气”,才使得“潍柴动力”发动机在“与狼共舞”的商战中,在中国重型汽车15吨以上的领域里占有8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大型工程机械装载机领域的市场份额为76%。
现在,身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考虑的不只是他所领导的“潍柴动力”,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提升国内发动机制造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谭旭光的声音很坚定。
知耻而后勇
《法人》:您对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是一个怎样的评价?
谭旭光: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然是大而不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摆脱技术引进、模仿的模式。好多企业一直是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徘徊,常来常往必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国内、国外我们见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一些企业单纯追求量的扩大,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也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所得到的是企业经营的失败。特别是在我们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理性的投资,单纯追求硬件的投入,忽视软件的投入,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法人》:这个问题好像不仅仅存在于装备制造业。
谭旭光:是这样的,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实告诉我们,引进永远引不来一流的技术和前沿的技术,也引不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世界大国,当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远的时候,我们能够也应该靠引进技术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但是将我们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的时候,甚至我们和发达国家企业将形成强烈的竞争的时候,任何竞争对手都不会把前沿技术转让给我们,关键技术只能立足与自主创新,自主开发。
《法人》:“潍柴动力”有什么可供国内同行借鉴的经验?
谭旭光:“潍柴动力”是中国重卡行业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我们更多的在关注着重卡行业的发展走向,近几年来中国重卡正在进入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期,说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的刺激,所有国际重卡公司都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其特点就是产品引进、品牌引进,搞一个车身或者驾驶室就上马,关键组成几乎全部进口,典型的技术空心化发展模式。
在新一轮的市场布局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也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参照。正是从这个参照出发,现阶段跨国公司与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个机遇,他们利用他们的资本优势进入中国的企业,进而打造他们的全球产业链,进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我们通过自主创新已经成功确立了中国第一动力的品牌地位,“潍柴动力”也走过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我们80年代引进的柴油机经过了十多年的吸收消化,从1998年企业开始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性能提升,使其脱胎换骨,现在的发动机与原来的已大不同。更关键的是我们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塑造了在国际市场都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法人》: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潍柴动力”有没有经历过特别困难的地方?
谭旭光:有,国外公司对你的技术壁垒。记得我上任以后到欧洲去,其间经历的一件事对我的冲击是非常的大。我到欧洲参观一家公司,前面都给你安排好了,我们一开始还感觉到自己还很光荣,实际上你一定要按照人家的路线参观,人家把所有重要的地方都给你盖上了,什么都不能看的,这还是算不错的公司。有的公司干脆不让你进去,到了实验室看了一下实验台,马上就让你走了,心里非常窝囊。
从欧洲回来后,我就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中国品牌的动力,放在世界上。
两会展望
《法人》:作为一名企业家,对即将召开的两会,你对关于自主创新的议题有何展望?
谭旭光:在去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民主品牌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也一直是我们“潍柴动力”所追求的目标。
去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到“潍柴动力”视察,站在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具备欧洲三号排放标准的发动机面前,总书记语重心长,他说“要切实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把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这不仅是对“潍柴动力”的勉励,更是对我国整个制造业的期望。我们注意到在这前后不长的时间里,总书记连续四次发表了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自主创新,这说明自主创新的问题在我国最高决策层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法人》:“科技自主创新”将以何种方式推进?
谭旭光:对国有企业来说,我觉得对“科技体制转换”内容将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它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前提,此外它还将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
相信在今年国家对科技体制的转换会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科技自主创新”会有配套的措施跟进。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 体制转变的前提是观念必须转变。博士生毕业、科研项目的评估,要把原来那种光凭论证,转变到对于国家真正有好处的科研成果转化,如果他的科研成果能够进行产品转化,就应该是一项创新,国家就应该给予支持。项目评估也好,科研成果评奖也好,都可以以此作为标准。科研成果不光要形成产业,而且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市场上拥有一定地位、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这就是符合我们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