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近年来,重庆市委、市府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务工收入的提高。 2005年重庆市农民人均务工收入达到10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但是目前农民务工仍然存在四大瓶颈:
    一、劳动力素质偏低
    重庆市务工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8.6年,缺少专业技术和技能,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开展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根据对1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务工农民占劳动力总量比重达到33.7%,其中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占务工农民的79.7%,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8%,而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仅占务工农民的13.4%。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素质的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报酬,增加收入。
    二、盲目外出务工数量庞大
    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外输出的数量不断增加。重庆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自发或通过亲友介绍,这种外出务工的方式必然带有农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则带有偶然性。根据抽样调查,2005年自发外出或通过亲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占外出务工农民总数的比重高达64.4%。当年因故返回的务工农民几乎全是自发外出的农民。农民盲目外出务工,一方面务工农民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了务工成本;另一方面给务工目的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稳定。
    三、本地就业吸纳能力极弱
    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本地龙头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适应市场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根据抽样调查,2005年重庆本地吸纳了38.1%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而到市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1.9%,是本地务工吸纳人数的1.6倍。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太弱,不能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更难以对农民增收起到支撑作用。
    四、务工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务工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各级政府通过强制签定劳动合同、年终清欠等方式尽力维护务工农民权益。然而,一些不法雇主唯利是图,利用务工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就业困难等弱点,以各种理由不签定劳动合同、不为务工农民办理劳动保险、拖欠务工农民工资。根据抽样调查,2005年84.8%的务工农民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90.3%的务工农民没有办理劳动保险,1.1%的务工农民被雇主拖欠工资,人均被拖欠工资额高达1912元。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监督制约,仅通过政府行为年终清欠、强制签定劳动合同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务工权益缺乏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已经成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务工农民的沉重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