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难免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很多贫困山区谋求发展时面对的无奈和困境,而广东河源市却出色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谈及这一问题时颇为动情。当年河源以优美的生态环境闻名,也以贫困闻名;而今河源令人关注的是其异军突起的经济发展,但青山依旧绿水依然。 “对于山区的发展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为迫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河源在广东经济序列中的排位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拟:“后无追兵”。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不到广东平均水平的1/4,在全省倒数第一。现在,河源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9%,增速省内排名第二;财税收入同比增长38.9%,增速跃居广东省第一;在广东47个县域经济财政综合增长率的排名中,河源下属的5个县排名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八。河源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供港饮水的东江源头,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甚至一度是第一要务。但是“只保护不发展”让当地群众难以脱贫。梁伟发代表说,贫困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但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环境也是死路一条;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头能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起步虽晚,起点要高。梁伟发代表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环境,河源忍痛割爱,有近40%经济效益非常好的招商项目因为高污染被拒之门外。工业园区实行“严格规划、严格准入、严格监管”,虽然门槛高,但河源尽力为企业营造低成本的发展环境。例如园区内所有企业进行集中治污,统一规划污水处理厂,降低企业自身的环保投入成本;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实施“交钥匙工程”,所有配套服务一揽子解决。因为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投资者在河源的发展得到多赢: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目前,已开发土地6.5平方公里的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进驻了50个项目,包括电子、电器、模具、汽车配件等;四洲集团、农夫山泉等著名食品加工企业也看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纷纷落户。现在,河源依然是广东生态环境最好的地级市,水质一流,空气质量一流。到年底,河源将实现三个突破:投资项目100亿,在建项目100亿,新签合同项目100亿;梁伟发对此充满信心。“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前两个目标河源都实现了,后者将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