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尹明善表示,有望出台的汽车消费税会根据排量大小分层
在见到尹明善之前,听说他被称为继李书福之后在民营造车上的第二个“疯子”。3月2日,在政协委员下榻的丰台空军招待所,记者把这种传言告诉他时,他却释然说:“叫我们疯子也好,狂人也罢,我觉得是贬中带褒,更多的是体现对我们的尊重。”
今年68岁的尹明善身兼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力帆董事长,并能在这三个角色中转换自如:当聊到“大国需要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时,他是全国政协委员;当聊到重庆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他是当地政协副主席;但他最自在的一个角色还是重庆力帆的掌舵人,他坦承最爱的是汽车。
这位自认“战略上是乐观主义者,战术上是悲观主义者”的政协委员,一直对两会进言充满激情。今年他带来了两个提案:《翻新轮胎应减税和强制使用的建议》和《请别抛弃中国足球!》。另外,他还准备了3份大会发言稿,主题分别是“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
对于这个“自己贴钱做调查”的委员头衔,尹明善笑称自己是称职的:“每年我都要做很多调查,形成几个提案。我认真思考,努力发言,向我们的政府进忠言。”
5年内中国车价接轨国际
记者:听说您在这次两会上要做一个“转变增长方式,反思物美价廉”的发言,您觉得作为中国汽车物美价廉代表的经济型轿车,价格何时能与国际接轨?
尹明善:只需要5年时间,目前中国汽车价格比国外略高。但5年后就能接轨。是自主品牌通过竞争把它价格拉下来。李书福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消费者受益,尽管从整个行业来看,这需要一个度,把暴利拉到合理的利润。
走过头了让整个行业不赚钱,也不好,我认为销售收入的3%-5%是汽车行业的合理利润,去年已经达到5.5%了。
最多的时候是10%以上。但这比国际水平还是高一些。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增长,把物美价廉的方式转变为优质优价。这也是这次我拿来跟委员们讨论的话题。
记者:近两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呼吁要尽快出台燃油税。这也是今年两会期间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您觉得今年出台的希望有多大?汽车消费税据说4月份也要出台。
尹明善:我估计燃油税今年出台不了。燃油税涉及面广,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在分税上难以达成协议,目前的养路费100%地方收,要调动两方面积极性还需时间。
汽车消费税应该要马上出台。汽车消费税征收的原则应该是宽税基,低税率。买车的人多了,税收低一点,国家税收总量不会减少。因为消费税本来是针对高档消费品的,但是现在经济型轿车已经卖到三五万元了,是老百姓的必需品,不是奢侈消费品,税收也要根据排量大小分层。
记者:中国老百姓在购买中国本土汽车时,还是存在对其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不信任感。比如对于您的520新车,有消费者认为520质量总是给人一种不过关、不放心的感觉,您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的老总,觉得应该怎么做?
尹明善:520车3月份开始销售,现在预收款都有几千万元,但应该看到这是一款新车,不能敞开生产,不能头脑发热,否则肯定会犯大错误。我认为3月份销售不得超过300辆。下个月可能900辆,慢慢把量放大,头脑发热一定会出现灾难性问题。虽然我自己工厂高度重视,但是汽车质量7分靠配套,3分靠组装。我只能把握30%,那70%的配套商我能把握得住吗?他们跟我们打交道时间不长,必须小心谨慎。
对于自主品牌的第一款车,消费者对质量有怀疑是可以理解的。我是战战兢兢、认认真真地对待产品质量问题的,我想只要我们有这种畏惧的心理、忧患的意识,中国汽车工业就可以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漫长的道路。我上个月28日在公司下了个指令,出厂检验从一个人的岗位增加到三个人。小心翼翼逐渐把量放大,才能把质量稳定下来。所以我今年就计划销售2万辆。5万辆、6万辆我也能生产出来,但是问题成堆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年产3万辆能过盈亏平衡线
记者:那您关于这款车的利润目标呢?力帆估计什么时候在汽车行业赚钱?
尹明善:世界的经典理论是年产30万辆才能跨过盈亏平衡线,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国情是3万辆就可以了。因为中国汽车产品的相对价格比较高,劳动力等成本比较低,因此我估计到明年可以不亏,后年可能就可以赚钱了。
但是随着中国价格与国际接轨,盈亏平衡线会马上上升,可能过几年就是5万辆、8万辆了。所以我要赶快跟上。我估计中国在2010年盈亏平衡线是10万辆。因此我把2010年力帆的目标定在20万辆。
记者:力帆还有些什么后续产品?据说今年会推出两厢520?
尹明善:今年会有两厢520,1.4L车也会出来。明年会有微型轿车,明年底还有一个大1.6L出来,类似伊兰特那么大,轴距比现在车长100多毫米,车长比现在长200-300毫米。汽车一定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更新,谁在推出新车上步伐慢,谁就要吃亏,但也有一个度。
我在摩托车上有太多的教训,我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个品种,有的品种一年只卖几辆车,怎么赚钱?自己害自己。万事都有一个度,汽车企业可能一年2到3个车是比较合适的。
记者:未来的计划中有没有中高档车?力帆如何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尹明善:当然有,一个汽车企业如果不能做中高档车那是太遗憾的事情。我经常讲,一辆轿车就一吨多重,卖7万,卖70万都是那么重,所以造高档车一定是你的目标。要拿技术、品牌去卖钱,而不是拿材料、拿汗水去卖钱,要优质优价多卖钱。
品牌的积累,过去说建立百年老店,现在创造一个新品牌不需要百年,比如微软、雅虎借助信息工业创造世界级品牌也就近10年的历史。我认为力帆要成为一个中国的大品牌也就10-15年时间。你看奇瑞建厂至今只有五六年时间,再过三四年时间它产量达到三四十万辆的时候就能成为一个大品牌。
记者:现在奇瑞、吉利、长城都纷纷到海外去开疆拓土。力帆一开始走的也是出口路线,520没上市之前就已经出口到中东了。您未来的出口计划是什么?
尹明善:一般来说,出口占到总销量的30%是最好的比率。出口量达到50%以上,运输战线过长了,就应该到当地去建厂。我的摩托车出口2.6亿美元,而奇瑞、吉利的汽车出口才几千万美元,所以我天生优势就比他们强,经验比他们丰富,网络也比他们健全。这点我有先机,所以出口领先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小小的一个摩托车我可以走那么远,汽车我应该走得更远。今年轿车出口计划1500辆左右。
30年内民企造车都有机会
记者:李书福是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的先行者。去年,力帆也终于拿到了准生证。但就目前国情来看,民营企业造车还有资金、政策、国民待遇等各方面的瓶颈。未来留给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的机会还有很多吗?
尹明善:对,目前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无论是政策、资金和国民待遇上还未完全受到公平对待,所以才有去年2月24日国务院36条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出台。36条之后,民营企业获得资金方面的国民待遇才有了一条拓宽的道路。
民营资本是否会进入汽车行业,核心问题是市场是否足够欣欣向荣。我相信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的机会今后会有,30年以后还会有,只要汽车市场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尤其是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时候,民营企业天生具备这种优势。
民营企业需要投资,大的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短贷长投,所以我们都是用自有资金来投。现在开始对民营企业进行大额度长期贷款了。华为希望贷款30亿10年期,后来贷到了200亿美元20年期。所以我估计华为在5年之内可以再造个华为,10年之内可以成为4倍的华为。现在有关部门也在跟我们谈对力帆要注入大规模的贷款。
我们民营造车的资金、环境、吸引人才的能力比外企、国企都要差,但瓶颈会越来越拓宽。大不了我们更苦一点,勤能补拙。我知道好多家民营企业也在积极筹备进入汽车,比如浙江就有多家,波导也还在努力做,我估计它迟早会进来。万向犹豫了很久,我想也还会进来。
记者:发改委目前把汽车判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您怎么看待?是否会影响今年的整体市场?
尹明善:一位经济学家说得好,产能过剩不等于产量过剩。我能开工100%,但我会开80%。都说2004年汽车增长幅度下滑,2005年还要下滑,2006年继续下滑。但实际上2005年下半年又起来了,去年12月同比增加60%,今年1月整个乘用车市场销售33万辆,同比增加70%。什么原因?汽车行业的规律是波动式发展,有波谷也有波峰。不会永远跌下去,一定会再爬一次坡。我觉得今年整体市场会走向很好,今年总体好过去年,所以我们520推出是碰到了一个好年成。
■人物素描
“要折腾自己”的尹明善
今年68岁的尹明善是目前活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年龄最大的民营企业老总,但和他本人接触,怎么也感觉不到他是一个将步入70岁的人。无论他的思维,他的言谈举止,他的语速和表情,都给我“人当壮年”的印象。就连他的手机铃声,也用的是朝气昂然的“力帆之歌”。
尹明善去年名列中国大陆百富榜第91名。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财富有9.5亿元。按照一般人的观念,他完全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尹明善认为自己“我这个人始终是不安分的人,我肯定要折腾自己,不折腾那肯定不是我了”。50岁,他开始从一个出版商起家;1992年创办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厂,先后开发发动机和摩托车;2000年时,力帆收购了重庆的足球队而声名远播,后来投资6亿元制造客车,去年终于拿到轿车准生证,今年第一款新车520下线。现在他又在筹集资金,计划创办一个银行,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服务。
在汽车行业,他很尊敬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他眼里,左延安这位汽车业的前辈做一个车型火一个车型,步伐稳健堪称是徽商造车的典范。他跟记者说,左延安也是人大代表,如果两会期间有空一定要会会他,甚至“希望跟他谈谈与江淮未来的合作。”
■提案精华
《不信神州无此时家家买得香车归》
强制政府采购带动国民使用。除了给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政策、资金的扶持之外,应强制性地把一部分政府采购、公款采购的份额给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汽车,比如三分之一。老子帮儿子,举世皆然,何况我们还留下了相当份额,公平合理。
《转变增长方式反思物美价廉》
造出美的物品比造不美的物品付出的成本更高。所以美的物品应该优的价格才符合客观规律。逆规律而动是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比如水向低处流是客观规律,逆规律而动让水向高处走,就必须额外地付出人力或机械能把水运到高处。这些年来,企业靠物美价廉实现经济增长付出的额外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吕惠敏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