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如何走出微利时代的泥潭,如何让企业获得最佳利润、获得健康发展?中国电子行业因缺乏核心技术,给自身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只能从提高技术创新着手。 长虹“三坐标”战略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众人: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向关键部品、软件开发进军。
    “三坐标”战略的基础支撑来自于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长虹明确,要坚定不移地自主创新,同时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而构建“三大核心技术能力”———以虹微公司为主体的IC芯片开发能力,以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以长虹工业设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设计能力,则成为完成长虹整个技术创新战略构想的支撑平台。
    长虹为何剑指这三大技术领域?“消费类电子发展趋势中,整机的核心价值越来越集中于面板、集成电路、软件这三块。”据在长虹从事相关研发的技术人员介绍,平板电视中面板的价值占整机价值的60%以上;DVD、MP3、MP4等产品中,集成电路价值占50%以上;而软件的价值、知识产权的价值仅次于面板和集成电路。
    长虹造“芯”
    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能力是衡量国家技术水平的标志,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是一个IC的“消费大国”,但又是一个IC的“设计生产小国”。集成电路已成为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每年采购IC费用巨大。
    采购量大、费用高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对企业而言,没有IC设计能力,就没有对未来产品的定义权。当前,国内各厂商的产品同质化趋向十分明显,就因数字家电的功能基本取决于核心芯片,大家采购的都是国际几个巨头的通用芯片,只能在系统上做点加减法,无法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但产业更替的机遇又给了长虹希望:3C融合的大技术趋势已确立,目前虽有公司推出了所谓的3C融合产品,但功能简单,操作复杂,成本也高。其根本问题是基于计算机构架去研究家电产品,实际上是一台“多媒体PC”,不是真正的3C融合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3C家电的问市,将取决于芯片技术的大幅度提升。现在,世界同行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企业起步未晚。
    2005年6月30日,长虹在成都组建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这家由海归人员担纲的专业IC设计公司浮出水面,意味着长虹切中了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的软肋。
    直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企业的研发工作从起跑的那一刹那,就必须保持在冲刺状态。虹微公司在短短8个多月时间里,已迅速组建了一支包括2名博士、30名硕士在内的技术团队,他们有的来自于国内外各大企业,有的来自各大科研院校,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虹微公司前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鼓励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以及长虹公司高层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给予的巨大支持,让虹微公司的技术人员有勇气、有决心,去碰一碰外国人所谓垄断的国际领先技术。
    今年2月,虹微喜讯连连。继数字会聚芯片诞生后,其它几个芯片项目开发已进入尾声,并将陆续运用于整机生产。
    “短期内,虹微可为长虹公司提供具有自我特色的核心芯片,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的能力。”虹微公司总经理杨刚信心十足,“长期来看,则将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方向,大幅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使公司的设计能力从应用层面向上游核心层面扩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长虹软件不“软”
    作为与集成电路同样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软件是硬件实现功能的平台。即使最先进的部件,也需要配套的软件作支撑。好的软件技术,能将独立的部件完美地融入整机产品中,发挥更好的功能。
    长虹的软件开发得到了外界的大力支持。2005年,长虹企业技术中心“面向信息家电的嵌入式软件平台及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获得了国家863计划96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今年1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了863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的验收。这意味着,长虹已经形成完备的软件开发平台,建立起一支不亚于国内任何开发团队的软件技术队伍。
    负责长虹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巫英坚介绍,基于此平台,长虹不但可以自行开发一些3C融合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锻炼了人才队伍。目前,技术中心正在对更多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突破。
    长虹技术中心的使命,不仅仅是负责建设软件开发平台这么简单;而将是长虹未来产业的“发动机”和“孵化器”。
    无论在软件配套工作上,还是在与研究分部的沟通上,长虹技术中心都将在整个公司技术构架上,承担整合技术资源的“提口袋”的作用。
    当长虹的产业领域越拓越宽,子公司也散布到了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建设异地研发基地正在成为现实。但是,无论虹微公司、长虹朝华,还是国虹通讯、长虹信息,还是异地研发基地,如果技术上只靠单打独斗,很难与对手抗衡。更何况,当前国内的竞争对手都在共同建设一些共性技术平台,依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在一家公司内,各子公司更应联合起来,形成由多个子公司、多个研发基地组成的创新集群。
    谈到今年的打算,巫英坚说:“长虹的技术协同、整合的第一目的地设在成都。今后,虹微公司设计芯片的前期,技术中心就要同时开始设计系统。”
    专业人士分析,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嵌入式软件的互动设计,不但将大大加块长虹创新成果投放市场的速度,也让长虹另一个优势发挥到极致:长虹既是产品的定义者、开发者也是产品的使用者。由于自己本身也是用户,因此对芯片的功能定义和性能需求会很准确,且具有系统观念,可更好地促进整机产品性能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
    设计“回到用户”
    因为高登·布鲁斯的到来,让外界意识到长虹将发力于工业设计。大半年来,长虹的举动打破了许多人的猜测:邀请高登·布鲁斯,长虹只是在“作秀”;或者长虹眼红三星的崛起,正准备改改外观设计。
    长虹工业设计中心主任莫文伟断然否认了许多人的看法:“工业设计不等于外观设计。”———虽然在中国工业企业百年发展史中,工业设计确实就几乎与外观设计划上了等号。
    2005年8月13日,在长虹工业设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美国的国际工业设计界大师高登·布鲁斯先生,以及来自中国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的鲁晓波与何人可教授,受聘正式成为长虹设计顾问。长虹三大核心技术能力之一的工业设计能力,正式浮出水面。
    什么叫工业设计?长虹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叶根军说,这是高登·布鲁斯给工业技术人员上了一课。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高登·布鲁斯拿出一把伞,一把看似普通的伞。但打开伞后,遇到吹风,它可以自然从顶部分离出两层伞布,避免伞被吹翻;到了晚上,伞把上设计的电筒装置,可以让夜晚的雨路清晰可辨。
    “这就是工业设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研究用户最主要的需求。”叶根军称,高登·布鲁斯“回到用户”的工业设计理念,让长虹工业设计人员奉为经典:从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出发,了解用户的生活状况、使用状况,不但可以完善产品既有设计,还将发现新的“机会点”———发现新的功能需求,甚至新的产品需求。套用时下最流行的术语,就是发现“蓝海”。
    从需求角度出发,回到品牌理念,工业设计还将为所有产品提供“DNA”。举个例子,美国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即使不贴标签,也能让人清楚地辨别其“苹果血统”———简洁、优雅、先锋,这当然与外观设计关联甚深。但其创新的工艺、特殊的材质,以及简单快捷的使用方式,蕴含着对品牌理念最深刻的理解、对大量先进技术的运用。因此,工业设计部门必须跟踪国际最领先的技术动态、掌握最先进的工艺手段,对技术水准的要求丝毫不亚于芯片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核心技术平台。
    去年11月,长虹“天际”19系列平板电视在众多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2005年度工业设计大奖”,成为获年度大奖的平板类产品。长虹工业设计中心团队还被授予了“中国2005年度工业设计特别贡献奖”。但是,叶根军认为这不足以成为长虹工业设计能力已然出众的注脚,“我们的探索还相对初级,比如从外在形态上统一视觉、形成一定呼应等等。”
    “未来,我们将通过专业的用户研究体系,为整个公司寻找新的产业方向。”叶根军说。
    长虹三大核心技术能力从此已然成形,展望未来:当长虹通过敏锐的“用户研究”触角,从市场上得到了产品的新功能、新性能灵感,就可以通过工业设计将其形成概念产品,再由芯片设计部门完成其功能构架、由软件设计部门负责嵌入整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意义的新产品,以及延伸至一个新产业。
    这就是3C融合的新长虹。 |